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1691)

  “这样,国家就得到了各方面的人才,再根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各方面就能大治了。”

  各方面大治,国家无疑也会大治了。

  “还是很难啊……”

  “那是当然了,一个家长想让全家和睦富裕,都十分困难,况且大宋是由两千万个小家组成的超级大家。殿下,这暂时非你所能琢磨的,臣再讲汉高祖的御人之道。”

  不仅关于刘邦的御人之术,这一讲还讲了很多。

  甚至对刘邦的性格还做了剖析。如果看史书,刘邦似乎一无是处,青年时是地方上的一个地痞,与项羽争霸天下时。连父亲妻子儿女都不要了,登帝后擅杀功臣,即便对萧何这样的左膀右臂都产生了猜疑。

  但当真是这样?

  如果刘邦一无是处,当年吕家为何将女儿嫁给他,在揭竿起义时。为何有那么多乡亲支持他响应他,有那么多人杰尾随他。

  如果真的狠毒无情,汉朝为何能立国成功,并且很长时间内成为封建国家内治的典范,而且在短短一百多年,西汉最高峰时的人口可能超过了天宝之人口数量?

  其实不是狠毒,而是做大事者的果决。

  当然,西汉初年这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不仅是刘邦的性格与御人之道,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于是王巨从多方面剖析这段历史。比如当时的军事,人口,各方面阶层的构成,农业,技术,经济。

  赵顼在窗外听着听着,都觉得许多方面豁然开朗。

  “殿下,今天就说到此了。”王巨道。

  王巨走了出来。

  赵顼来不及回避,只好讪讪道:“王卿,朕早就来了。只是听入了迷。”

  怎么办呢,不能做一个爱撒谎的皇帝吧。

  “陛下夸奖了。”

  “卿当修史书啊。”

  这不是嘲讽王巨,在古代能参与修史书者,本身就表明了统治者对修书者文笔的认可。

  而且这句话也是发自赵顼内心的话。

  《资治通鉴》确实不错。但赵顼总感到哪里有点儿不对,不是那个大段的臣光曰……

  听了王巨开讲,他才豁然开朗。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安史之乱,如果看资治,那么只有一条。李隆基昏庸,李林甫与杨国忠这两个奸臣误国。

  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

  真正安史之乱的原因,正是唐朝天宝时人口膨胀,导致局部的均田制(唐朝虽实施了均田制,但不是全部实施了这种制度)也完全溃崩了。均田制的崩溃,导致了府兵制度的败坏。

  连耕地都没有了,府兵那有心思战斗?但李隆基为了开边,只好置了藩镇,有了藩镇,这才有了安禄山谋反的土壤。

  但在资治里是休想看到了。

  当然,司马光善长的就是权谋术,在其他方面就差了,即便写了,也写不好。不过话换回来说,如果司马光真这么写了,那这本资治得多长哪?

  所以说做为一本教材,无论文笔或者流畅,资治是凌驾于二十四史之上的。但做为统治者的真正借鉴,或者史学家研究的资料书,它反而不及二十四史了。

  至少在赵顼心中,资治确实几乎记载了所有大事件,但只是记载了,或者也有一些剖析,只是这些剖析似是非是,或者说根本没有剖析清楚。

  所以才有了这句话。

  王巨说道:“陛下,首先臣是有选择性的开讲,比如西汉,下一讲,臣就会给殿下讲七王之乱。”

  “咦?”赵顼不解了,因为这中间还有吕氏专权,文景之治呢。

  “陛下,臣用史喻今,只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开讲,之所以选择七王之乱,乃是会着重地分析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分配?”

  “在汉朝各方面制度未完善之下,汉高祖只好用各个同姓王辅助皇室,从而引起七王之乱。但同姓王削藩了,大家以为进步了,外戚又来了。到了东汉,不仅外戚来了,连宦官也来了。”

  但中国自古到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帝制,其实就是权利集中制,以及官本位所带来的危害,当官了,奥迪有了,二奶三奶有了,钱有了,别墅有了……

  然而不能说集权制不好,如果能保障一个清廉的政府,那么集权制度比起分权制度,自有其高效性与政策的连贯性。但这个制度,在古代帝制下,它的危害性更大。权利更难以分配。

  可后面的这种种王巨就不说了。

  “这确实是一说啊。”

  “随后臣就讲汉武帝,他的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开边,以及桑弘羊究竟是功是过。第四讲则是霍光与汉宣帝。主要讲权臣得知进退,以及汉宣帝贫苦的出身,对他未来的影响,甚至臣说不定斗胆用陛下的身世来举例。第五讲则是讲王莽,不讲王莽的谋反。而是讲他为何发起新政,这些新政的对错,其实以现在眼光来看,许多新政是对的,当然,他失误就失误在自己是篡位反臣,新政又做得太急。因此这个缓急的分寸,又是第五讲着重提到的方面。”

  “朕能否旁听?”这一说,赵顼更感兴趣了。

  “陛下是君,臣是臣。臣替殿下侍讲,陛下旁听,有何不可?其次,臣精力有限,臣侍讲是辅职,主职还是大宋的宰执,当以政务优先,那有时间去修史书。即便到了彼岸,臣也不会修史书,而是要精研数学。不过陛下若是觉得很重视。臣到了彼岸后,可以进一步有节制地,从历朝历代中,选出一百多个大事件。做深入的分析。再让中使带回京城,让陛下与殿下拜读。陛下,臣去了彼岸,还是大宋的臣子……”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