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_梅毅【完结】(44)

  ,宋神宗耳朵起了茧,对"王安石"这个名字熟得不能再熟,"由是想见其为人".

  继位之后,求才若渴的宋神宗马上下诏召王安石入京为官,"不至".

  宋神宗也有些惶惘,问大臣曾公亮:"王安石闻名先朝,屡召不至,有人却讲他这样做是大不敬。现在朕下诏召他,又推辞不至,是真有病吗,还是有所要托呢?"曾

  公亮马上回言:"王安石确是辅相之才,必不欺罔!"其实,当时韩琦为宰相,曾公亮与之不和,想调入王安石这个"新锐",借机挤兑韩琦。

  于是,宋神宗下诏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众谓(王)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知道好机会终于寻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安石不是真隐士,自然应召。

  韩琦三朝良臣,知道有人一直背后议论自己专权,力辞宰相出朝,以司徒兼侍中出判相州。宋神宗对力拥自己登位的韩琦既尊重又感激,临别泣问:"卿去谁可属

  国者,王安石何如?"韩琦有知人之明,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宰相重臣)之地则不可。"宋神宗"不答".

  王安石虽答应入朝,也不是一朝猴急,嗷地一声恨不能坐火箭入京。他慢慢悠悠,七个月之后才赴职。此次他之所以心中有根,因为他儿子王雱居于汴京,总爱往

  大臣韩维家窜门。韩维向王雱转达宋神宗求贤若渴之意,王雱又转父王安石,老王这才"有备而来".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夏,宋神宗终于见到了他慕名已久的王大才子。

  君臣一见面,宋神宗就向王安石请教"为治所先",即施行的大原则。王安石回禀:"择术为先".宋神宗点头。又问:"唐太宗怎么样?"王安石又答:"圣上您当以尧舜

  那样的古代圣君为榜样,gān吗要当唐太宗。"几句话下来,宋神宗非常满意。然后,君臣二人又就"小人"、"君子"相互研讨了半天,气味相投,相谈甚惬。 当年岁末,诸

  臣廷议,王安石发表自己见解:"国用不足的原因,是朝廷未得善于理财的人才!"

  与王安石私jiāo不错的大臣司马光驳斥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如凭空增设法规夺利于民,其害甚于加赋重敛。"

  于是,两人在廷上争执不已,"变法派"与"保守派"之争,已见端倪。

  转年开chūn(公元1069年),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为了使自己的主张畅行无阻,老谋深算的王安石建议宋神宗新设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这

  一新机构"掌经划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这样一来,施行新法的大权皆掌于已手,王安石又推荐一直力赞已议的泉州人吕惠卿为助手,"事无大小,必与(吕

  )惠卿谋之。凡所建章奏,多(吕)惠卿笔也。"同时,章惇、曾布等人也大受重用。这三个人,事后证明,没一个是善茬。

  任用王安石之前,宋神宗曾向侍读学士孙固征求意见。孙固说:"王安石很有文才,当翰林学士一定称职。但是,如果当宰相,应选气度弘量之人。王安石狷狭不容

  人,非为佳选。陛下若择相,司马光、韩维皆可充其任。"宋神宗不以为然。

  不久,召见王安石,神宗还做老好人,说:"别人都不理解爱卿你的为人,总讲你只知经术学问,不晓世务。"

  王安石也不客气,勃然道:"胸中有经术才可以经纶世务!为臣我恨时俗浅薄,变风俗,立法度,正是当今之急!"

  ――王安石大行"新法"

  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前夜,宋朝廷堂之上确实是暮气沉沉的景象,执政大臣分别是宰相曾公亮、富弼以及副相唐介和赵抃等人,即被当时人戏谓的"生、老、病

  、死、苦"诸人。"生",当然是指王安石。宋神宗新锐之君,自然看着这帮"老成持重"的官员不顺心,与王安石一拍即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八月,宋廷下诏在

  淮、浙、江、湖六路,实行均输法。均输法主要针对当时税收制度的弊病。想抑制富商大贾的收入,其主要内容为:增设发运使官,负责东南六路的赋入qíng况。大凡榷

  买、税敛、上供物品,可根据实际qíng况,"徙贵就近,用近易远".发运使还可以根据汴京库存的实际qíng况,"从便变易蓄买",存储物品以备需要。如此,即可达到"稍收

  轻重敛散之权"的作用,最终目的在于国家财政丰盈,民用不匮。

  对"均输法",大臣刘琦、苏辙等人马上表示明确的反对,认为此法太苛,"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其实汉代桑弘羊早已做过此事,当然有敛财的功能,毕竟法术不正

  ,给老百姓以朝廷"唯利是嗜"的坏印象。不久,苏辙等为此辞官而去。

  当年十月,王安石又推出青苗法。青苗法,实际上唐代宗时代已经有此名制,"税青苗钱以给百官俸".宋代的陕西转运使李参因为"部多戌兵,苦食少,令民自度麦

  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但仁宗时已经置行不用,惟恐此法用久生弊。王安石青苗法,在夏秋未熟之时,借钱给农民,以酌

  中粮价折合,收获庄稼后加息十分之二还粮或者还钱,每年夏秋两次,随两税jiāo纳官家。实际上,越穷的民户,借额越少,而有田有地的人家借额反多,为此,又辅以"抑

  配"等方法,下死规定,qiáng迫借贷jiāo息。

  此法一出,司马光大力反对,他指出其中的弊病:闾里刁蛮富民借钱给穷人收利息,还能蚕食穷困之人,何况以国家的名义依仗法令之名qiáng要人借钱,此举太过份

  .大文豪苏轼也上书,指责制置三司条例司本身的创建就是chuáng上架屋,致使"民实惊疑"、"吏皆惶恐",青苗法完全是"亏官害民"之举。(苏大学士反对新法不遗余力,

  常常作诗讥讽,也得罪不少人,"乌台诗案",老苏被人告发,御史弹劾,险些掉脑袋。多亏曹太后相救,神宗本人宽厚,苏轼才免挨一刀。宋朝御史台建筑是黑色,故称"

  乌台",乌台诗案,即由此得名)。反应最qiáng烈的当属外出作官的老宰相韩琦,他一一罗列青苗法之弊,有理有据。

  别人的话可以不听,韩琦三朝重臣,宋神宗非常犹豫:"朕始谓青苗法可以利民,怎料到会糟到这个地步!"

  王安石嗅出当时政治气氛有不利于自己的味道,非常愤恨,在朝廷上怒言:"臣论此事已十数万言,陛下尚不能无疑,天下还有何事可为!"转天,王安石就称病不

  出,以"撂挑子"来施以颜色。

  一心想富国qiáng兵的宋神宗权衡再三,把王安石叫到宫内,推心置腹:"青苗法,朕确实为众论所惑,犹豫不决。寒食假中,静思此事,一无所害。"有了宋神宗明确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