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终结_易中天【完结】(30)

  何况还另有收获,这就是找到了维系天下一统的最佳方式。一般地说,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只有农民、地主、商人、贵族的社会,应该是封建小国,邦国时代和西欧中世纪都如此。因为小农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并不需要大范围远距离的接触、jiāo往和流通,完全可以做到"jī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他们凭什么要统一为这样庞大的帝国?帝国又凭什么来维系它的一统?现在我们知道,中华帝国靠的是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和文化的中国。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风俗礼仪,共同的语言文字,再加上共同的思想观念,共同的伦理道德,这就是一盘散沙似的小农经济的中国,居然能长期维持大一统的秘密。中国的思想家甚至还有这样的观念,即无论你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相反,如果你放弃中国文化,那你不是中国人,当然也不是外国人,只能算是"假洋鬼子"。这就叫"夷狄行华夏则华夏之,华夏行夷狄则夷狄之"。这一观念,无妨称之为"文化高于种族",与现代西方人主张的"人权大于主权"迥异。

  显然,在这里,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是最重要的,甚至比共同的语言文字还重要。"车同轨"只是物质基础,"书同文"只是文化基础,"行同伦"才是心理基础。事实上,也只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统一也才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qiáng制xing的。这是一个文化大战略,需要不知多少代的人的努力,尤其需要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传播任务的知识界热qíng投入。这当然并不容易。然而,由于帝国成功地处理了它与知识界之间的关系,就不但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且还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现在看来,让儒生充任官员,并不仅仅只是对知识和知识界的赎买,它还有更为长远的意义。我们知道,由于帝国过于庞大,它在事实上不可能像小国寡民的邦国那样,实行国家元首对属下巨民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而必须假手于他人。这就是前章已经提到,后章还要细说的"官员代理制度"。广义的官员包括两种人。一种是专门负责处理具体事务(比如征税和司法)的行政工作者,这就是"吏",也就是现代所谓"技术官僚"、"职业官僚"或"事务官"。另一种是可以承担立法、决策、牧民、教化等任务的政治工作者,这就是"官",也就是现代所谓政治家、政客或"政务官"。秦王朝主要由吏员而不是官员来治国,甚至在焚书之后下令"以吏为师",结果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帝国要解决的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富足,国家的qiáng盛,都需要那些有政治头脑的人来思考,来解决。就连七品县令这样的"芝麻官",也需要有政治头脑,方能清醒明白地领会中央和上级的意图,将帝国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底。当然,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这些头脑必须和帝国的思维同步。如果他们自以为是甚至自行其是,或者大唱反调,则帝国同样会崩溃,而且崩溃得更快。也就是说,帝国的官员必须有政治头脑,但又不能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而必须以帝国的头脑为头脑。这显然是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却因儒生充任官员迎刃而解。儒生是儒家道德观念和国家学说培养熏陶出来的人,他们的思想和帝国完全一致。而且,由于他们寒窗苦读,对儒家经典已融会贯通烂熟于心,用于治国,自然长袖善舞得心应手。因此,当他们进入中枢或派驻地方时,便能根据儒家学说推行礼教,处理事务,并自动进行控制调节,保证各地区的步调一致,统一协调。另外,由于深受"忠君爱民"信条的约束,他们一般都能忠于职守,以保境安民为己任。贪赃枉法昏庸懒惰的也有,大逆不道起心谋反的却极少。也就是说,他们可能腐败,却不会谋逆;可能弱智,却很难造反。至少,在所谓"承平时期"是如此。当然,国难当头之际,兵临城下之时,也会有人临阵脱逃、里通外国、苟且偷生、卖主求荣;但同时,更不少人会挺身而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披肝沥胆,与敌周旋,甚至杀身成仁,如颜真卿,如文天祥,如史可法,如huáng道周。这样的例子,是史不绝书的。

  以儒生充任官员的好处,还在于这些人是"士",是读书人。也就是说,他们进人国家政权机构,不是因为掌握了资源(土地),掌握了财富(金钱),也不是因为有什么政治资本(功绩)或者特殊关系(裙带),而是因为掌握了知识(学问)。这就安全。一个人,如果功劳太大,势力太qiáng,钱财太多,资源太丰富,他对帝国就会产生威胁。儒生掌握的那点知识和学问就不要紧。因为那些玩意除了为帝国效劳,没什么别的用处,也造不了反。实际上,较之地方豪qiáng、割据军阀、行商坐贾、功臣勋贵,儒生更亲近皇帝,更赞成帝制,也更主张独尊儒术,因为那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的知识和学问只有依附于帝国,才有价值,也才有用武之地。这是他们不会也不愿反对帝国的原因。相反,由于他们以忠君和爱民为jīng神支柱,以耕读和游宦为全部生涯,既能保持与小农经济的天然联系,又能超越小农经济的狭隘xing,因此,当他们走遍海角夭涯时,就会把礼乐教化和中央jīng神带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帝制意识形态的义务宣传员,伦理治国的自觉维护者和执行者。

  另一个意外的收获,则是由此产生了一个"缙绅阶层"。他们主要由退休官员、未仕举子、社会贤达和地方领袖这四种人组成。其中,退休官员是过去的官,未仕举子是未来的官,社会贤达和地方领袖则一般也有"功名"或"闲职",由朝廷钦赐"冠带荣身",算是"名片官员",因此叫"缙绅",也叫"绅士"。缙绅的本义,是大臣上朝时用来cha???的腰带。绅士,就是系绅带的士。士,就不是官;系绅,又有一点官的意思。不上朝却又有cha???的腰带(荣衔或闲职),则说明他们有一定社会地位,也说明他们能够游走于官民之间。

  显然,这是一些处于朝野之间,半官半民、亦官亦民的人,是帝国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尽管帝国拥有数以万计的官员,但要真正做到"德被苍生",还是力不从心。尤其是明代,明令禁止官员擅自出城,违者以"扰民"论罪,判处极刑。这样,广大农村的礼乐教化甚至民事纠纷,也就只好拜托这些缙绅偏劳了。们也都是知书达理的,又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义不容辞。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儒家道德观念和国家学说培养熏陶出来的人,因此会白觉地推行教化维持秩序,地方官则可以安居城中坐享其成,闲来则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附庸风雅。帝国无须增加编制而义务效劳者甚众,未仕和致仕(退休)的都是它的帮手。这岂止是一箭双雕?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