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6)

  通过写日记,我真的受益无穷。主要收获倒不在于提高了写作能力,后来成了一个作家,虽然我的写作能力的确是写日记打下的基础,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我的内心生活从来没有中断过。一个人有了持续的内心生活,你就会感到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候是有灵魂的,不是一具行尸走肉,你活得很充实,这是特别大的快乐。其实,我后来成为作家完全是偶然的,即使永远没有成为作家,我仍然会写,为自己写。现在我也是把为自己写的东西放在第一位,那些发表的东西是第二位的。我建议你们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一个人内在的深化特别有好处。

  怎么样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从而能够享受情感体验的快乐,写日记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阅读。在阅读上,我强调一点,就是要读好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着。人类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我们都很在乎去享受这些物质财富,但是人类还创造和积累了那么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经典书籍,如果不去享受,我觉得实在太可惜了。不要只读专业书、财经书,阅读面宽一些,其实人文和社会科学各科是相通的,基础不深厚,专业上也不会有大出息。做学问的根本是做人,人不优秀,学问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灵的丰富。有一种误解,好像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读书只是学者的事情。其实,本来意义上的写作和阅读是属于每一个关心精神生活的人的,你只要看重你的灵魂,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要留住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由自主地要读那些精神含量高的书,这样来使你的灵魂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是第二点,从幸福的角度讲,是情感体验的快乐,从做人的角度讲,就是人要有丰富的心灵。

  3.精神追求的快乐

  第三点是精神追求的快乐,涉及道德和信仰的问题。人不但有理性,即认识能力,有情感,即感受能力,而且有意志,即实践能力。哲学上讲实践能力,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讲的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实践能力指人能够用道德和信仰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关于道德,我想强调的是,对德育的理解不应该表面化,流于规范的教育,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类。这些东西也可以谈,但是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哲学家们主要讲两条。一条是同情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同情心就是说,自己是生命,别人也是生命,人和人之间要以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基本道德,一个是正义,一个是仁慈。一个人是否善良,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见别的生命受到伤害,他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他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看见别的生命遭受痛苦,他会倾力相助,解忧排难。在精神的快乐中,道德感的满足处于很高的位置,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极大的快乐。你看西方的那些富豪,到了最后,财富本身很难再给他带来快乐了,只有做慈善事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成就感。

  讲道德的根本,另一条是做人要有尊严。关于人身上的这个尊严,哲学家们有各种解释,归结起来,其实都是说人是有神性的,人的灵魂是高贵的,它有着神圣的来源。因此,人和人之间不只要作为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而且要作为灵魂和灵魂互相对待,自尊并且尊重他人。到了这个层次,道德也就是信仰了。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倒不在于他是否相信某种宗教,最重要的是相信人身上是有不可亵渎的东西的,不管把这个东西称作神性、灵魂还是别的什么,都忠实于它,守护着它,在一切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的快乐是做人的最高快乐。历史上有一些圣徒式的人物,他们在信仰的激励下为人类工作,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内心仍充满着巨大的难以形容的欢乐。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在自己待人处世的行为中坚持了做人的原则,体现了做人的尊严,这时候所感到的快乐也是别的快乐不能相比的。

  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两条,一条是享受生命,一条是享受人的精神属性。展开来说,作为一个生命,要有健康的生命态度,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存在,要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讲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其实现在我对幸福的理解是很朴实的。有人要我用最简略的语言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就两条。第一条,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他)们感到快乐。这实际上是生命的快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情、亲情和家庭。第二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这实际上是精神的快乐在我身上的落实,我的工作是读书和写作,我的职业和我的精神享受是一致的,这的确是莫大的幸运。我觉得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两条。

  中央财经大学现场互动

  主持人:精彩的演讲不多,但这一场最为真诚。真诚的演讲不多,但这一场最为精彩。周先生用他最为实在的人生感悟梳理出了我们青年学子的幸福感知,也用他最为深邃的思想引领了我们探索和学习的方向。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周先生的人生分享表示感谢。(掌声)下面是我们的提问环节。

  问:周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问您。第一个问题是,您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缺钱还是缺德?第二个问题是,您刚才也说过,强烈建议大家阅读,我想问您,您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痛苦的时候?谢谢。

  答:到底一个社会有多少钱才算够,一个人有多少钱才算够,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古希腊的人,或者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孔子、庄子那个时代的人,他们能有多少钱,如果把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折换成钱的话,肯定比我们少。和他们比,我们一点儿不缺钱。但是我们太缺德了,这个德是广义的德,指精神上的高度、精神上的丰富,我觉得我们比他们差得多。所以,我们未必比古人幸福。至于读经典,我没有觉得痛苦。当然,有些经典着作你会觉得比较难读,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开始像读天书一样,不过这个坎儿是可以过去的。连王国维这样的大才子,读了三遍都没有读懂,后来读了叔本华的解说,再回过头去读,读第四遍的时候读懂了。我不建议你们一开始就读这样深奥的书,其实经典着作里有很多是非常好读的。反正我的体会是,读经典比读那种第二手、第三手的解说性的东西要快乐得多,大师毕竟是大师,转了一手以后,最精彩的东西往往就弄丢了。

  问:在我看来,幸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了思考,在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识以后,那时候对幸福的感知。另一种来自本来的无知,比如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或者在我们生活水平很低的时候,没有更多的思考,那时候感受到的一种快乐。在您的定义中,您认为这种无知的快乐可以算作幸福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