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16)

  所以,陈独秀认为伦理的觉悟比政治觉悟具有更深的层次:“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8]

  正因为在陈独秀的思想中启蒙与救亡是统一的,所以,在他批判旧文化的文字中,处处从当时中国的危亡形势出发,紧扣救亡主题。

  如:强调改造国民性重要时,他说:“今其国之危亡也,亡之者虽将为强敌,为独夫,而所以使之亡者,乃其国民之行为与性质。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视所需乎为国献身之烈士,其量尤广,其势尤迫。”“若其国之民德,民力,在水平线之下者,则自侮自伐,其招致强敌独夫也,如磁石之引针,其国家无时不在灭亡之数,其亡自亡,其灭自灭也。”[9]

  批判独尊儒术时,他说:“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无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10]

  所以,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思路,一开始就与后来加入运动的胡适等“纯文化运动派”不一样,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与胡适派决裂而转向政治救亡,乃是自然的结果。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从来没有忘记过政治救亡。

  如果说批判儒家伦理是陈独秀发起的这场运动高扬民主精神的体现,那么,批判宗教迷信、批判旧文学、旧教育,则更多地体现了科学精神。

  对于中国人的宗教迷信传统和老庄退让苟安忍辱哲学,陈独秀认为是造成中国国民性腐败堕落的最大原因之一,并且完全适合儒家奴隶伦理的需要,所以,新文化运动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说:“吾国旧说,最尊莫如孔、老。一则崇封建之礼教,尚谦让以弱民性;一则以雌退为教,不为天下先。吾民冒险敢为之风,于焉以斩。”[11]又说:“老尚雌退,儒尚礼让,佛说空无。义侠伟人,称为大盗;贞直之士,谓为粗横。充塞吾民精神界者,无一强梁敢进之思。惟抵抗之力,从根断矣”;“审是人生行径,无时无事,不在剧烈战斗之中,一旦丧失其抵抗力,降服而已,灭亡而已,生存且不保,遑云进化!盖失其精神之抵抗力,已无人格之可言;失其身体之抵抗力,求为走肉行尸不可得也!”[12]“苟安忍辱,恶闻战争,为吾华人最大病根,数千年来屈服于暴君、异族之下者,只以此耳。”[13]

  如此批判佛教老庄哲学,确有振聋发聩、惊世醒言之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青年》从创刊到迁移北京前的上海时期,攻击的主要矛头是儒家伦理和佛老学说,即伦理革命和宗教革命。这时期的杂志完全由陈独秀一人主编,而且他发扬主编《安徽俗话报》时期的精神,不仅是主编,还是主笔,每期主打文章全由其亲自撰写,不仅写主打文章,还写其他文章;不仅撰写,还搞译作,还以“记者”为笔名,编写每期的“国内大事记”和“国外大事记”,同时回答读者来信,等等。所以,这时期的《新青年》,连“同人杂志”都称不上,而带有“独人杂志”的色彩,往往在一期上出现他署名“陈独秀”或“独秀”的文章不止一篇,如第1卷第1期目录上有四篇:两篇自撰的主打文章《敬告青年》和《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两篇译作。第1卷第3号、2卷2号、2卷4号,都有三篇。其他各期一般都是两篇。若再加上他写的国内外大事记和通信,那么,他在每期上发表的文字就相当可观了。可以说,《新青年》时期,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所以,后来收集起来出版的这时期(到1922年止)《独秀文存》,其版税收入竟成了他一生(及全家)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但这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发轫期陈独秀筚路蓝缕、孤军奋战的悲壮情景。如鲁迅后来所描写的:“不特没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14]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时还没有形成“新文化运动阵营”的核心——《新青年》作者群。不过,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本杂志的影响总是慢慢扩大的。而《新青年》的初期,还没有像鲁迅说的那么糟。

  这时期的《新青年》作者,除了陈独秀外,虽然还有几个常著的作者和译者,但紧紧围绕陈独秀文章的伦理革命和宗教革命主题的,主要有三个人,高一涵、易白沙、吴虞。而高、吴并不在陈身边,一个远在日本,一个远在四川。

  高一涵可以说是陈独秀进行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位得力助手。他虽比陈小六岁,但早年与陈有很多相同的经历。他是陈的安徽同乡,幼年也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并中过秀才。后来,他进入安庆安徽高等学堂,接触到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和同盟会的《民报》,并亲眼看到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未果被剖腹剜心事件,产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民国初年,他到日本留学,入明治大学政治系,系统研究西方民主政治,这为他以后成为陈独秀得力助手、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奠定了专业基础。在此期间,他被“头号政论家”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所吸收,成为其编辑部的主要编者,于是与同在编辑部的陈独秀相识,同乡加同志,二人一见如故。正如吴稚晖所说:“把人物与《甲寅》联想,章行严而外,必忘不了高一涵,亦忘不了陈独秀。”[15]因此,陈独秀回国后创刊《新青年》,便向他约稿,他总是按要求及时供稿。当时因《甲寅》也迁回上海,高一涵一时生活困难,陈独秀的约稿,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后来他回忆说:“余时已到日本三年余,为穷所迫,常断炊。独秀约余投稿,月得十数元稿费以糊口。”[16]而陈独秀对他写的稿子则视为雪中送炭,总是安排在他的主打文章下面,成为贯彻《新青年》宗旨的重要言论:阐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民主与专制的区别,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以及青年与人生的价值等。如第一卷头五期的前二、三篇稿件安排: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