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413)

  马林离华,鲍罗廷来华,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苏俄与国民党关系一个波浪的结束,又一个波浪的开始,即由若即若离,到如胶似漆;对于中共也是如此,是一种状态的结束,又一种状态的开始,即在与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关系问题上,陈独秀中共中央从还有一点发言权,到完全被压服;在国共合作中,从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共产党的独立性并争取领导权,到完全成为国民党的附庸。

  于是,历史翻开了陈独秀最悲壮、最屈辱的一页。

  * * *

  [1]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36页;《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第368页。

  [2] 《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1辑,第59页。卢是文艺评论家、哲学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著名的国务活动及社会活动家。

  [3] 《马林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信》,1923年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第243页。

  [4] 《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2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226页。

  [5] 伊罗生:《与斯内夫利特(马林)谈话记录》,《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2辑,第251、252页。

  [6] 伊罗生:《与斯内夫利特(马林)谈话记录》,《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2辑,第252~253页。

  [7] 姚金果、苏杭、杨云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第56页。

  [8] 《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2辑,第225页。

  [9] 《包惠僧回忆录》,第367页。

  [10] 参见意因(即郑超麟)《悼陈独秀同志》,中国托派多数派机关报《国际主义者》第3期,1942年,油印件。

  [11] 《包惠僧回忆录》,第367页。

  [12] 陈独秀的英文名缩写。在后来托派时期,内部化名为“D.S”,当时的翻译不规范,所以有人把“独秀”简译成“T.S.”,有人译成“D.S.”。

  [13] 《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1922年7月11日,《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第12页。

  [14] 《包惠僧回忆录》,第370页。

  [15]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59~160页。

  [16] 《包惠僧回忆录》,第7页。

  [17] 《包惠僧回忆录》,第431页。

  [18]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61页。

  [19] 《荷兰政府与各国警方密切监视斯内夫利特东来》各件档案,《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2~15页。

  [20] 《步军统领衙门探员刘汉超等关于苏联共产党人在北京、沪、鄂活动情报》,中国第二档案馆藏。

  [21] 《民国日报》1921年10月6日、20日、27日。

  [22] 《包惠僧回忆录》,第8页。

  [23] 《中共中央执委会书记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19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28页;《陈望道谈话记录》,《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

  [24] 《民国日报》1922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执委会书记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19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28页。

  [25] 《先驱》第7期,1922年5月1日。

  [26] 《答上海工界》、《“宁波水手”》,《民国日报》1922年2月6日、10日。

  [27] 只眼:《工人与军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11月18日。

  [28] 《马林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信》,1923年6月20日,《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243页。

  [29]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东方出版社,1991,第198页。

  [30]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谈话,转自宋庆龄《儒教与现代中国》,人民出版社,1966,第109页。

  [31] 达林:《中国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112页。

  [32] 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二大”和“三大”》,第587页。

  [33]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212页。

  [34] 《陈独秀致吴廷康的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15页。

  [3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26页。

  [36] 斯内夫利特档案第239/3009号,《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77、78页。

  [37] 斯内夫利特档案第224号,《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80页。

  [38] 《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80页。

  [39]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人民出版社,1985,第174页。

  [40] 《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2辑,第353页。

  [41] 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民国日报》1922年8月22日。

  [42] 《民主联合战线与劳资妥协》,《劳动周刊》第6期,1923年5月26日。

  [43] 《陈独秀在莫斯科》,骆星幸译,法国程映湘、卡达尔记录整理《彭述之回忆录》之节录,载唐宝林主编《陈独秀研究动态》第15、17期,1999年1月。

  [44] 《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2辑,第352、353页。

  [45] 《共产国际档案资料丛书》第2辑,第354页。

  [46] 郑超麟:《回忆陈延年乔年兄弟》,《怀旧集》,东方出版社,1995,第122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