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30)

  总之,从君民人格平等、政治平权说到君权民与说、民贵君轻说,孟子实质上已形成了系统的民主思想.这种民主思想尽管和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有低、高级之分,但主张主权在民,否定君主的绝对专制则是相同的.

  (廖名春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周末大儒 荀子

  (约前336—前238年后)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是黄老思想家,有的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一、荀子的生平事迹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除《史记》,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为"孙".特别是《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孙".[注]韩非为葡子学生,其著作也称"孙子".所以,称荀是后起之说,荀子当为孙子.

  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因此,他很可能系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6年.他20岁时,就已在燕国从事政治.他反对燕王啥把王位禅让给其相子之,但燕王啥没有听他的劝告.[注]在燕国的游说失败后,荀子的行踪共有20多年不清楚.但至公元前286年时,荀子以"秀才"见称于世.此时齐国稷下之学正盛,齐囗王继齐宣王之后,招集天下贤才而"尊宠之".田骄、慎到、接子这些著名的学者,都齐聚齐国稷下学宫,号为列大夫,享受优渥的政治生活待遇,不治而议论,作书以刺世.荀子年50才始来稷下游学,但他对诸子之事都有批评,认为"非先王之法".

  前286至前285年,齐活王灭掉了宋国,夸耀武功,不尚德治,荀子曾进行谏诤,但不获采纳,于是他就离齐赴楚.

  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韩、魏、秦王国之师攻齐,陷齐都临淄.齐囗王逃宫,被淖齿杀死.齐国几至灭亡.前279年,齐即墨守田单乘燕惠王用骑劫代乐毅为将之机,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齐襄王复国后,吸取齐囗王的教训,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

  这时,荀子在楚国,正逢秦将白起攻楚,陷郢烧夷陵,举国大乱,楚人仓惶迁都于陈.荀子在战乱中离楚来齐,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由于田骄等老一辈的学者已死,慎到、接子又不在齐国,荀子凭他的学识和才德,在复办的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的领袖.

  前264年,齐襄王死,荀子在齐更不得志,秦国于此时聘请他入秦,荀子遂离齐赴秦,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民情风俗以及自然地形等都进行了考察.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力术止、义术行".秦昭王虽然口头称善,但他事实上正忙于兼并战争.所以商子之说在秦不可能得到采用,于是荀子又只好离秦而往游他国.

  前259至257年间,荀子曾在赵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兵,提出了"善用兵者""在乎善附民"的主张,以"王兵"折服了临武君的"诈兵",使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荀子·议兵》).但处于"争于气力"的当时,赵王"卒不能用".于是他只好离开父母之邦而又回到齐国.

  齐国这时齐王建在位,但朝政由"君王后"(襄王后)控制.荀子向齐相进言,论述齐国内外大势,劝他"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并对"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弊政进行了批评.结果,正如《史记·孟荀列传》所载:"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荀子冷言进谏反而受到了谗言的攻击,因此他在齐国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他转而赴楚,正碰上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

  荀子在楚为兰陵令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任职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谗,于是他只好离楚而回到赵国.在家邦,荀子这次得到了较高的礼遇.任他为"上卿"或"上客".楚人听到后,就劝谏春申君,春申君又"使人请孙子于赵".荀子致信辞谢,对楚政多所批评.春申君深为后悔,又一再坚请.可能是为春申君的诚意所动,荀子又回到楚国,复任兰陵令.

  前238年,楚考烈王卒,李国伏死士杀春申君.荀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废官居家于兰陵."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其寿可能高达百岁.

  荀子的著作,见于《荀子》一书.《劝学》、《修身》、《不苟》、《非十二子》、《天论》、《正名》、《性恶》等22篇,都为葡子亲著.其他10篇,有的为荀子弟子所论,有的为荀子所纂辑的资料,它们都是我们研究荀子的思想和事迹的主要材料.

  二、性伪之分

  人性论是荀子社会政治观、伦理观、教育观等的理论前提,是荀子思想体系中最富有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性是什么?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性恶》)又说: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同上)

  认为人性的所有内涵,都是自然生成的,都不是后天的学习、人为所能有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