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_熊逸【完结】(11)

  这种情况在世界级的思想家身上并不鲜见,比如罗素就曾以一贯刻薄的口气这样评论叔本华说:“假若我们可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不是真诚的。他素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色情而不热情的琐屑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除对动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在其它各方面,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难相信,一个深信禁欲主义和知命忍从是美德的人,会从来也不曾打算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信念。”(《西方哲学史》下册,p309-310)而王国维,这位叔本华在中国最著名的私淑弟子,虽然多次论述自杀之于生活境界而言极不可取,自己却终于选择了这个极不可取的归宿。

  那么,到底该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标杆来理解他们的思想,还是认为他们只是看得破却做不到罢了,这就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做判断的支撑。但遗憾的是,至少在庄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找不出更多的证据了。

  至此反观颜世安先生的那番推断,实在很有典型意义。学者们常常出于个人的喜爱之情来选择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在偶然甚至被迫的情况下选择了研究对象之后,也会因为认知失谐的作用而对后者萌生了喜爱之情,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他们往往会“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来揣测自己的研究对象”(反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尤其对于本国的历史,当我们怀着钱穆先生所提倡的“温情与敬意”的时候,要小心不可把客观性牺牲得太多。

  i 钱穆《庄周生卒考》引过黄震的这段话,但于“未必有礼聘岩穴之事”一句漏掉了很要紧的“岩穴”二字,所以一度让我很费解,后来看到四库本《黄氏日抄》原文才算解疑释惑。钱穆对黄震的引用在各种有关庄子的著述当中常被转引,所以这点疏漏绵延很广。

  ii《起死》收录于鲁迅的《故事新编》,是根据《庄子·外篇·至乐》里庄子敲打骷髅的故事敷衍而来的,写能言善辩的庄子在一个粗人面前有理说不清的窘态。鲁迅对庄子很有恶感,视之为腐蚀国民精神的思想毒素。

  <---分割线(tianya200.)--->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思想是我们的事,而选择哪一种生活则是庄子自己的事。既有富贵的能力,也有富贵的机会,却偏偏选择了贫穷,常人虽然觉得不可理喻,但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毕竟没有伤害到谁。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生活难道不可以有这样的选择吗?

  但庄子也许真的伤害了谁,至少伤害了他的老婆和孩子。从《庄子》本文来看,他居然是有妻有子的。如果我们不能以寓言视之的话,难免会对他的家庭责任感或多或少地抱以一些质疑,尽管这丝毫无损于他的思想。

  当然,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实际问题,那么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庄子的这套思想,或者说如此有思想的这位庄子,有没有帮他的妻儿老小过上好日子呢?——《周易·遁》九四爻辞:“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周振甫先生解释说:“贵族可以退隐,故吉;小民靠劳动生活,不能退隐,故否。”(《周易译注》,p119)的确,诸葛亮躬耕南阳,支道林买山而隐,都是很有物质条件的,庄子没有守节之忧,难道也要学伯夷、叔齐和黄震那样不成,又置老婆孩子于何地呢?

  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庄子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整天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不出去努力打工赚钱,让老婆孩子过着要房没房、要车没车的日子,我们会不会鄙视他呢?——把理论一联系生活,问题就出来了,而且这个问题早已经被古代的哲人和俗人一并关心过了。

  哲人的意见,比如晚明“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就认为庄子并不是真的必须选择隐遁的生活来全身保命,因为当时虽是乱世,但寿终正寝的人还是不少的,尤其是知识分子,比如稷下三千学者,大多都得了善终,所以庄子这么做是别有用意的。(《庄子书后》,《浮山文集前编》卷9)

  俗人的看法,比如明代有一个叫陈一球的人,编了一部反映庄子生平的传奇,叫做《蝴蝶梦》,以俗人八卦的典型心态塑造着庄子的家庭环境:淳于髡被编排成他的表弟,惠施变成了他的妻舅,庄暴做了他的弟弟,他还有个儿子叫灵生,妾叫如花。惠施的这个角色最有意思,他在《庄子》里本来就是庄子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论敌,而且身为国相,仕途显达,恰恰和庄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既然这位惠施变成了庄子的妻舅,庄太太的心情一定会很复杂的:哥哥和丈夫都是当世顶尖的知识分子,但眼看着哥哥飞黄腾达,丈夫却始终一贫如洗。更可气的是,丈夫甚至一点都没有应用知识以改变命运的动机,就这么在自甘堕落中自得其乐。嫁了一个没有上进心的懒汉,庄太太很痛苦,两口子为此没少吵架拌嘴。

  陈一球虽然以戏剧的手法把矛盾强化了出来,但的确贴合了老百姓的心思。庄子这个角色怎么看怎么让人恨:一个人单是穷也就罢了,可谁也没像他,穷还能穷出来那么多虚无缥缈的大道理来,谁还都说不过他。

  不过,庄子的贫穷尽管很可能是真的,但也很可能并没有穷到《庄子》一书所渲染的那个程度,因为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庄子是有一些追随者的,《庄子》的外篇和杂篇大多都出自他们的手笔。这些人也许就是他的门人弟子,也许就是一些和他维系着松散关系的仰慕者。无论如何,以人之常情而论,大家不会眼看着师父、师娘和小师弟挨饿而不管的;同样以人之常情而论,“饿着肚子的人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哲学来刺激不满或者给不满找解释,任何这类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是有闲富人的娱乐。他们想要别人现有的东西,并不想要什么捉摸不着的形而上学的好处。”(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p295)《庄子·杂篇·列御寇》讲过庄子临死之前,弟子有厚葬的打算,只不知道这是否也仅仅只是一则寓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