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明朝十六臣_王丰明【完结】(22)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据王守仁门人钱德洪所编定的《年谱》,王守仁的先世可以追溯到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那里,甚至更早。从王守仁的六世祖王纲开始,余姚王氏就以文学知名。王纲曾受到刘基的赏识,出任广东参议。王守仁的高祖王与准,精通《周易》、《礼记》诸经。后来,王阳明以《周易》中第,正体现了他的家学渊源。王守仁的曾祖王世杰,曾贡入太学,也有著作行世。祖父王天叙,虽然在功名上没有什么成就,但却被后人描述成陶渊明、林逋这样的隐士。从六世祖到祖父,王守仁的家世似乎正在逐渐没落。不过,家学的渊源和积累,最终在他父亲王华那里得到了体现。

  成化十七年(1481),父亲王华中状元。这一年,王守仁仅十岁。次年,王守仁即随着其父来到北京。在北京的岁月里,王守仁表现出一般少年不易有的豪迈。例如,他十二岁时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有眼如天,真是气魄不凡。他在十五岁时练习骑射,甚至还想向皇帝上书,提出一些建议。他这样的举动,在父亲王华看来,自然非常诧异。王华屡次责骂他“狂妄”。在明代重文轻武的风气里,王华的这种态度是很正常的。

  王守仁心有旁骛,科举自然不顺利。尽管他天资聪颖,并且在弘治五年(1492)就中了举人,但是此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大受打击。一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才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此后,忤刘瑾、平宁王之叛、征思田二州,王守仁一路走去,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许多标志性的事件。

  忤刘瑾一事,《明史》的记载非常简单:“正德元年(1506)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事情始于刘瑾的擅权。正德初年,尚在武宗做太子时就小心侍奉的太监刘瑾等人,得到了武宗的宠信,号称“八党”,引起老臣刘健的不满。刘健、谢迁等内阁大臣连疏攻刘瑾。最初,武宗虽袒护宦官,但对刘健等人还算客气,对他们说:“天下事难道都是内官所坏?朝臣坏事的,十个里面常常有六七个。”然而,谢迁、刘健坚持要诛除刘瑾等人。刘健面对一日数次奉命前来为刘瑾等人求情的太监,推案而起,哭道:“先帝临崩,执老臣手,以付大事。今陵土未干,却让太监们将朝政败坏至此,死后以何面目再见先帝?”刘瑾等人吓得整夜围着武宗哭泣。武宗最后不仅不怪罪刘瑾等人,反而将参与攻击刘瑾的一些小臣逮捕,并授刘瑾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刘健等人只得请求致仕,归乡养老。

  这一事件,最后的结果显然是刘瑾大获全胜,因此也便引起了言官们的不满。南京科道官戴铣(xiǎn)等人上疏进谏,请求驱逐太监苗逵、高凤等人,抚慰刘健等人,以安其位。但是,武宗见疏大怒,命令将戴铣等人逮系诏狱,施以廷杖,而后除名。当时,王守仁任兵部主事,对武宗过度宠信刘瑾、迫害言官的举动,深感不平。他便向武宗上了一个奏疏。疏中说:“我听说君仁则臣善,像大舜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能隐恶扬善。戴铣等人居谏官之职,以言为责。他们的话如果是对的,自然应当嘉纳;如果不对,也宜包容。”这篇后来在文集中标名为《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的奏疏,并没有什么慷慨激昂之气,而是一篇委婉劝谏的文字。然而,即便如此,这一奏疏仍是引起了刘瑾和武宗的震怒。于是,三十五岁的王守仁被投入诏狱。不久,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驿(约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境内)做一个驿丞的小官。这是他出仕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在蛮烟瘴雨的荒山绝域,王守仁艰难地度过了三年岁月。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做了吏部验封清吏司的主事。此后,王守仁按着官场规则有条不紊地升迁。此时,兵部尚书王琼很赏识王守仁的军事才能。正德十一年(1516),在王琼的荐举下,他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这样的任命,原意是要王守仁去镇压赣南闽北山区的农民起义,不过却偏偏成就了王守仁在江西的一次更伟大的军事行动。

  据说,当正德十四年分封于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在十六世纪初,杨一清、王守仁、王琼都是懂得军事的文臣。王琼和王守仁还被人称作“二王”。“二王”一主内,一主外,迅速地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堪称最佳搭档。

  ------------

  政治家:坎坷之途(2)

  ------------

  宁王之乱始于该年的六月。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所以,他发布檄文,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