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_吕世浩【完结】(15)

  篇名真的没有什么好讲的吗?当然不是,不但要讲,而且值得特别讲。本着此书的一贯风格,我先请教各位:太史公为他作本纪的这个人,他真的叫“秦始皇”吗?

  听到这个问题,许多朋友会一愣,他不叫“秦始皇”又叫什么呢?

  事实上,他不叫“秦始皇”,他叫“秦始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开篇第一句,就是: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你们看得清楚吧!本篇开宗明义就告诉你,“秦始皇帝”才是他的全名。

  看到这里,或许各位会有疑问:“如果他叫秦始皇帝,为什么篇名叫《秦始皇本纪》呢?难道是因为《史记》漏写了字吗?”

  当然不是了,我们看《史记》的前后文,确实记载这一篇叫《秦始皇本纪》;而且在本篇中的文字,常常称这个人为“始皇”而不是“始皇帝”,可见没有问题。

  那么《史记》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因为《史记》是中国传统的史书,奉行的是中国传统的史法。在中国传统的史法里面,有很重要的一项,叫作“一字寓褒贬”。

  从称呼人名所用的字,到叙述行事所用的字,都代表史家对他的评价。例如同样是一个人把一个人给杀了,用“弒”,用“诛”,用“杀”,意义完全不同。

  而在《史记》的篇名中更是如此,太史公对每个人的称呼都不一样。同样是世家,陈胜就称他的字陈涉,萧何就称他的官萧相国,张良就称他的爵留侯。从《史记》的篇名,你就可以看出作者各式各样不同的评价,这就是春秋笔法,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慢慢详谈。

  那么“秦始皇帝”和“秦始皇”,又有什么不同呢?请问各位,太史公是西汉人,在汉代人心中,“皇”跟“帝”哪一个字比较重要?

  判断两者中谁比较重要,有个简单的方法。当我们一定要省略其中一个时,被省略的那个,一定是比较不重要的。

  汉代皇帝的正式称呼是“汉孝文皇帝”“汉孝景皇帝”“汉孝武皇帝”。但当省称时,会叫“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而不会叫“汉文皇”“汉景皇”“汉武皇”对吧?由此就可以知道,在当时人心中,“帝”要比“皇”重要得多。

  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各位做个参考,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叫汉献帝,禅位后叫山阳公,他死在魏明帝曹叡的时代。当时曹魏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死了以后怎么称呼他呢?当时大臣王肃就说:“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就主张应该追谥为汉孝献皇。结果魏明帝曹叡胸襟非凡,他认为我大魏取代大汉那是正大光明的事情,还是称他为汉孝献皇帝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人心中“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的。

  如果“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那为什么篇名要省略这个“帝”字呢?因为太史公从篇名要告诉你,他要借此来贬秦始皇。

  但贬归贬,历史必须记录事实。在这篇文章里面,从头到尾至少要有一次正式称呼人家的全名,这是史家该有的道德。这也代表了写历史的人,不是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他是故意不这么称呼的。所以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他叫“秦始皇帝”,可是篇名还是叫“秦始皇”。

  巨变的象征

  好的,讲篇名是为了让各位明白中国的史法是怎么回事,后面我们继续看本文的第一段: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这一段是在讲秦始皇的身世,我不打算在这里多谈他到底是庄襄王还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个故事已经被小说、戏剧、电影炒作得滥了。我又不会验DNA,怎么可能会知道谁才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不过从这里的“秦庄襄王子也”来看,太史公应该认为始皇确实是庄襄王的亲生儿子。

  我这里要特别谈的,是“姓赵氏”三个字。各位读到这里,一定又有人想跳起来问:“这三个字有什么好讲的?又打算凑字数了吗?”

  没什么好讲的吗?我再问各位一个问题:

  秦始皇姓什么?

  对历史熟悉的朋友,一定会立刻回答:“他叫嬴政,当然姓嬴。”

  既然他姓嬴,为什么这里要说他“姓赵氏”呢?这就和第二次巨变有关了。

  现代人填表格,有时表格中会有“姓氏”和“名字”的字段。那么请问各位,姓和氏是一回事吗?名和字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古人的名跟字不是一回事。举各位熟知的人物为例,韩愈名叫愈,字就叫退之,杨过名叫过,字就叫改之。对吧?常读古文或武侠小说的朋友都很明白。

  在这里,我坦白告诉各位,姓和氏也不是一回事。什么叫作姓?姓是代表你的血缘从何而来,有同一个祖先的人们,就会有同一个姓。

  中国的古姓其实没有那么多,就那几十个而已,例如姓姬的、姓姜的、姓姚的、姓姒的……多半都有女字边,这可能跟母系社会有关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