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159)

  寇准撞上了丁谓、曹利用不算,还撞上了以刘皇后为首的皇亲国戚一干人。

  此时真宗已经病重,精神已经错乱,时好时坏,刘皇后于是走入了帝国政界前台,史称“政事多中宫所决”,国家大事多由中宫皇后来决定。

  丁谓捉到了帝国的漏洞,开始与“中宫”建构权力联系,史称“交通诡秘,其党日固”。

  刘氏的宗亲在巴蜀,有“夺民盐井”的恶劣记录。真宗因为皇后家人的缘故,准备赦免其罪;但寇准不准,必要皇上“行法”,不得偏袒后宫家人,说要将刘美送到御史台去受审。

  真宗发怒道:“哪有都虞候受审的事啊!你要送他到御史,你自去送!”

  寇准听后,长叹一声,惶恐而退。

  曹利用、丁谓就乘机一起上奏,说:“天正大旱,不宜更起大狱,中伤他人。祈求皇上下诏,罢狱。”

  真宗听后,也不耐烦,就说:“便罢!便罢!”

  但寇准想想此事不能就此罢了,再次上殿,但是真宗已经被疾病和刘美事弄得很头痛,根本就不想跟寇准再论此事。史称“寇沮丧甚”。

  因为这件事,刘娥这位皇后,对寇准有了女人家家的怨恨。

  丁谓于是乘机“媒蘖之”。“媒蘖”就是酒母、酒曲,可以酿酒,于是这个词就有了“酿造事端”的含义。丁谓在等待、寻找机会。

  大事败于“不密”

  真宗病重昏沉之际,寇准秘密来见,提出了一个重大建议,他要求尽早“传位”,也即在真宗在世时,完成最高权力交接。他对真宗说:“皇太子人望所属,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以固万世基本。丁谓,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愿择方正大臣为羽翼。”

  寇准不愧为“能断大事”。整个宋史中,寇准这个意见都是极为大胆的。他要求真宗皇帝“传以神器”,就是将大宋帝王的权杖交给太子。这在皇权时代,是臣辅左右皇帝的罕见案例。霍光当初左右皇权,也是在皇上死后,而寇准竟敢于在只有五十四岁的皇上生病时提出权力转移的提案,这就是要求真宗“禅让”。但是非常可惜,此时的皇太子赵祯,也即后来的宋仁宗,还只有十一岁,如果赵祯真的接受这种禅让,也需要更有权力的人物“摄政”,帝国才有希望和平过渡。而寇准,当此第一宰辅之地位,正是特别容易被人因此而“媒蘖之”的箭垛式人物,多少冷箭都会向他射来,何况丁谓,这位饱读史书、又因“溜须”而受辱的“奸相”“佞人”?

  寇准的“禅让”意见,得到了真宗的认同,史称“上然之”。

  寇准很兴奋,马上要翰林学士杨亿撰写过渡性文件,请“太子监国”。并且期望杨亿能来做参知政事,替代丁谓。

  杨亿赞同寇准,但知道此事关系重大,等到夜深人静时,屏去左右,才开始草拟文件。撰稿时,要措辞,词语要庄重,还要婉转、准确。这事让大才子杨亿也颇费思量。蜡烛芯烧得久了,要剪一剪,此事往常都需要仆从来做,但他坚持自己起身来剪烛,以免被人偷看文件文字。

  史称杨亿撰写此文“中外无知者”。

  但丁谓还是知道了这件事。

  他是如何知道的?有两个不同的版本记录此事。

  一说还是源于杨亿。说杨亿在草写文稿完毕后,很兴奋,老皇上让位,太子监国,丁谓下台,自己素所钦佩的寇准总揽朝纲,帝国当有新气象。于是他忍不住对大舅哥张演说了一句话:“数日之后,事当一新!”然后张演就在跟他人的吹牛中,将此事神神秘秘地透露了一星半点,但“太子监国”的主题词却开始在政要圈子里有了窸窸窣窣的响动。

  一说乃是寇准自己透露。说是寇准自己酒喝高了,“漏所谋”。

  总之,此事不密,丁谓手眼通天,耳目遍朝野,很快就知道了这么一个“太子监国”的“君臣议定”。

  开始,丁谓想找一个有力量的人,一道“倒寇”。他找到另一位宰辅李迪,说:“寇准要弄‘太子监国’的政变,如果皇上身体恢复好了,朝廷将何以处置此事?”

  李迪一直厌恶丁谓,于是对他说:“太子在外,可以统率大军,在内,可以代理朝政,有何不可?”

  但丁谓很恐惧寇准做成此事,就联合同党,一起极力攻讦寇准,认为寇准这是在诅咒皇上,发动政变。

  于是,就在真宗身体好转,正常上朝的时候,上奏,要求解除寇准的执政资格。

  而真宗也忘记了与寇准的“君臣约定”,史称皇上不记得与寇准“有成言,诺其请”。这样一来,事情的性质就有了变化,成为寇准一个人的政治谎言。

  真宗似乎也来了气,就召中书知制诰,年轻的才子秘书晏殊来禁中,起草解除寇准相职的文书。晏殊虽然曾经被寇准贬抑过,但他还是敬重寇准的为人,不肯起草这个可能遭遇千年骂名的“解聘令”。他找到了一个理由:知制诰,是国务大秘;翰林才是禁中大秘。知制诰负责起草国务文书,翰林负责起草皇上诏令。解除相职,属于皇上之职,因此,应该由翰林起草。他以此为由拒绝起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