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35)

  傅潜的“投名状”

  我不免强烈怀疑傅潜试图要做石敬瑭第二。

  此人心术不正,大有“怀贰”的嫌疑。行笔至此,我无法抑制看透此人心肝肺之后的惊惧。此人万一得逞,大宋危矣。站在历史的后面,看着已经逝去的时光,倒推此人小九九,我有理由认为:傅潜试图以河北八万宋师为赌注,引起契丹注意。如果他与萧太后、耶律隆绪间没有某种难为人知的勾结,没有某种默契,很难获致契丹对他的注意。所以,他的反常举动,主要是做给契丹看的。投敌事大,不可走漏风声。契丹是否有过对傅潜的策反,现在已经不可知,但还是不难透过蛛丝马迹,看到傅潜的“怀贰”心迹。那种认为傅潜不过是“胆小怯懦”的说法,可能不是真判断。说来此人在太宗时代,也颇勇悍,曾有不俗的战绩。

  他跟从太宗收复河东时,曾两次中箭而勇毅不减,展现了悍将风格。随后在征幽州时,他先到涿州,与契丹先锋相遇,一战,杀伤甚众,擒获五百余人。第二天,太宗路过他的营寨附近,看到敌人留下的尸体和器仗,知道这一战打得艰苦,就赞叹着嘉奖了他。随后,傅潜得到太宗、真宗的信任,一路被提拔,进入了高级武官行列。

  史上认为:傅潜“无将略”,是那种指挥无能的人物。这是连史家都没有觑透复杂人物的“盖棺论定”,不确。

  世间万物,人之复杂几乎超越宇宙之结构。这之中最大的变量是人心,而人心的变异往往自己都无法预料,甚至无法察觉。看透一个人物实在不是简单的事,古来圣贤也常常为此而困惑。傅潜,哪里“无将略”!他是在边塞做封疆大吏,了解到契丹的国力、人力;也知道太宗时两次北伐的失利;更知道真宗践祚之际,往日的大将如曹彬等人都已经凋零。很可能,有一个属于他的“天赋之夜”,令他陡然间“雄心勃发”。石敬瑭做得的事,我傅潜如何做不得?

  后晋时的杜重威,就曾在河北前线“拥兵自重”,在后晋与契丹胶着的关键,放出坚决请战的几千将士,被契丹聚歼,而他就坐镇河边,不发一兵一卒去救援,以此向契丹做了投名状。

  果然,随后与契丹达成“合作协议”,得到了虚幻中的那一袭赭黄袍。虽然他没有最后做成“中原之主”,但那心迹与行迹,已经显露无疑。

  后周时的樊爱能,在周世宗指挥的高平之战中,负责指挥右翼,但他未战而逃。按照王夫之先生的推测,他就是要置周世宗柴荣于险地,借契丹和北汉之手,灭了后周,他就可以在乱局中窥伺方向,以求一逞——说不定契丹也能赏他一个中原之主干干。而后周大军之右翼,就是他的投名状。

  而傅潜,更向契丹呈上一个个连环般的投名状——

  傅潜为何在边烽频频告急时,按兵不动,似乎有意让边塞沦陷?

  傅潜为何在边将屡屡督促中,詈骂边将,就是不出兵?

  傅潜为何挫抑名将李继宣,不使他立功?

  傅潜为何在朝廷发令合兵退敌时,继续抗命?

  傅潜为何在不得已情况下,只派出十分之一的兵力给范廷召,要他去独自“退敌”?而且答应好的一旦开战,即发兵救援,最后却一卒不发?

  ……

  显然,这一切都有可能是他献给契丹的秘密心包。所以契丹敢于“蛙跳”,置后方宋师于不顾,多次深入河北内地;所以契丹敢于抄略四野,如入无人之境。如果不是事先有某种勾结的话,契丹很可能已经猜测到了傅潜放弃军人守土保民的职责,其动机何在!

  萧太后、耶律隆绪不是凡人。

  我行文一向不喜欢“诛心”,不喜欢猜测人的动机,但傅潜你如此做,教我如何不疑心你的“怀贰”?

  黄太尉寨战役

  与傅潜不同,远在西北的折家军,却在契丹与大宋胶着之际,主动出击,袭取契丹后方,有力地配合了大宋帝国的卫国战争。

  所谓“折家军”,事实上乃是大宋册封的异族军政独立体。说它是“独立体”,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它的政权世袭。这是一个特殊意义的“藩镇”。唐代以来,黄河上游陕、甘、宁、内蒙、青海一带,族群关系复杂,矛盾对立严峻,地区态势紧张,大略来说,是汉族、羌族、突厥、契丹、吐蕃等几大族群争夺的战略要地。这一地区,长久影响着中原地区的安定。折氏家族就在这个四战之地横亘于黄河以西,并且越来越强盛。

  令中原庆幸的是,折氏家族从大唐帝国时代,就倾心结好中原,并在世袭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原册封,因此,这个藩镇,事实上形同中原王朝设置于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更令中原欣慰的是,每当中原与其他族群发生战事时,折氏家族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中原一边,从未有过漂移。

  尤其令中原感动的是,中原与北部、西部异族的历次战事中,折氏家族总是能够在最合适的时机组织起“折家军”来主动而不是被动袭击敌军的后方,策应、配合中原的战争战役。

  最令中原钦佩的是,“折家军”在配合中原发起的攻袭中,从来不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