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5)

  但郭贽不愿意去做大名府知州。

  任命后第二天,郭贽请求与真宗对话,史称“请对”。见面后,郭贽恳切地提出辞呈。真宗不同意,回答他就一句话:“大名是魏博重地,卿应该赶紧去上任。”

  郭贽不得已,退下。

  真宗召来辅臣问:“郭贽不想上任,愿意留在朝廷,这事可以吗?”

  辅臣回答:“近例也有这事。大臣不愿外放,可以留下。”

  真宗回应道:“朕初嗣位,命贽治大籓而不行,则何以使人!”朕刚刚践祚,命令郭贽去治理大的藩镇,但他不愿意去。如此,以后如何调遣他人!

  最后,没有答应郭贽的请求,还是派遣他到大名府上任去了。

  有宋一代,帝王外放大臣,大臣往往“拒命”,帝王往往“优容”,一般不治罪,愿不愿意到地方,可以协商。但这一次,“和气”的真宗坚持任命不变,此事得到后来史论的赞誉,仁宗朝的大臣吕夷简就评价真宗此举为“英断”,将此事与当年太祖贬黜中书舍人赵逢一事相提并论。赵逢乃是前朝老臣,太祖征伐泽、潞(均在今山西中部)李筠时,他跟太祖从行。但他害怕战事之险,畏避山路之艰,假称坠马伤脚,留在内地。太祖于是将他由朝廷命官贬为地方小官。政治家自有责任伦理,令必行,禁必止。在文明邦国共同体之间,上级调遣下级,下级理应服从。唐末以来迄于五代乱世,“权反在下”,上级纵容下级,下级抗命上级,成为反复出现的军政现象。真宗上任伊始,在国家秩序问题上,有惩前毖后之诉求。调派郭贽守边,令出不变,事情虽小,立意却深。

  庆幸的是,契丹那边暂时没有大的动作。

  这一年,真宗赵恒正值而立,三十岁。

  “孟士”李应机

  真宗赵恒还在做太子时,曾以寿王身份担任开封府尹。有罪犯逃入附近小县咸平,知县是李应机。赵恒派出散从小吏带着他的手帖(相当于后世的介绍信)去抓捕。在咸平县大堂上,散从们仗恃着来自王府的身份,没有把小小的知县看在眼里,有了喧哗失礼的举动。

  李应机发怒:“你们所服侍的是寿王,我所服侍的是寿王的父亲。服侍父亲的人,可以鞭打服侍儿子的人。”

  于是给这几个散从小吏每人二十杖,算作用了刑。

  散从们回到王府,向赵恒哭诉此事。赵恒不回答他们,只是默默地记住了“李应机”的名字。

  等到赵恒登基,还没有改元,川中有乱象,就提拔李应机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通判,并召他到殿中说:“朕正在以西蜀之事发愁,所以任命你来做这个官,但这个官职还不是你将来能做到的大任。你权且去,地方有什么重要事情,可以用‘密疏’传给朕看。”

  所谓“密疏”,就是写给皇上的密信,传递中要封裹,他人不得偷看。

  李应机到益州后,有一位“走马”要回京奏事,益州知州来为他饯行,刚刚做了通判的李应机,应该算益州的二把手或三把手,按礼应该陪一把手知州出席宴会,但他却称病不来。“走马”认为李应机不给他面子,心中不免怀恨。

  所谓“走马”,乃是“诸路经略安抚总管司走马承受并体量公事”的简称,一般称为“走马承受”,为宋代职官名称,职责是类似监司的路一级(省一级)监察官,主要是监督诸路武职官员,每年要向皇上汇报一次地方政情军情,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随时汇报。后来又规定,可以“风闻奏事”,也即听到什么风声,即使没有证据,也可以汇报。这是大宋帝国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势力预防性质的制度性制约,对于沟通地方与朝廷的联系,具有隐秘的效果。这一职务后来又改为“廉访使者”,再改回“走马承受”,历来多有变化。由监察而监督,由监督而抑制,地方诸路也确因此而无法再膨胀为割据势力,对帝国治理的有效性而言,“走马”这一职官制度设计,作用不小。

  “走马”仗着朝廷耳目的身份,往往也有侵凌地方、肆意作恶的记录,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论。

  知州为“走马”饯行之后的当晚,李应机又找到这位“走马”,对他说:“我有‘密疏’,要你顺带到京师入奏,明天你不能走,等我草写完毕给你再说。”

  “走马”不知道李应机已经受得皇上秘派旨意,听他这样说,就更为不满,勉强答应下来。

  第二天,“走马”派人对李应机说:“我就要走了,请你把所要入奏的‘密疏’让使者带给我。”

  李应机让使者回话说:“我这‘密疏’不能交给别人,你应当过来自取。”

  “走马”大怒,但还是忍着,欲将李应机这类“骄横”之事累积起来,到时候一块向真宗汇报。于是硬着头皮走到李应机的府廨,取了“密疏”,向京师汴梁而去,一路上都在想怎么编派他的不是。

  不料到了宫禁,皇上第一句话就问他:

  “李应机无恙乎?有疏乎?”

  李应机最近挺好的吧?他有“密疏”给我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