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近代国造舰船志_陈悦【完结】(20)

  舰上的飞桥位于军舰中部,横跨在两端高大的舷墙上,飞桥底部设有木制操舵室,飞桥甲板上安装有罗经等航海设备,第二号轮船的备用舵轮推测位于船尾甲板上。

  由于船体较小,加之船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已经通过“万年清”的建造获得了很多经验积累,第二号轮船的建造速度显得非常之快。1869年6月21日,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报告6月10日“万年清”下水事宜时,第二号轮船的骨架已经搭建完毕,船壳板也已经封钉了三分之一。此时距离该舰开工不过刚刚四个月,“第二号轮船自开工以来,匠作等驾轻就熟,工程较速”。同时,沈葆桢上奏,已经为第二号轮船起名“湄云”,并委派游击吴世忠负责管驾。(5)

  吴世忠原在台澎道吴大廷属下任职,出身背景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年与外国人多有交道,通英语、航海。1867年3月,美国商船“罗妹”号(Rover)在台湾遭遇海难沉没,船长夫妇和大部分船员上岸后被高山族土著杀害。中方处理此事过程中,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也前往台湾与高山族谈判订立保护外国遇难商船海员的协议。李仙得到达台湾、前往土著番界的时候,吴大廷派出吴世忠任通事(翻译、联络官),可见是当时凤毛麟角的洋务操作性人才。

  1868年,管理台湾军民事务的台澎道吴大廷因病请假回福建原籍治理,后经左宗棠、沈葆桢等协商、奏报,改赴船政任职提调。作为吴大廷的幕下,吴世忠也在此时进入船政。最初担任福建购买的“长胜”轮船管驾,后来为了给“万年清”采购船材,又与船政总监工叶文澜等一起前往暹罗负责经理,沈葆桢奏派他出任“湄云”管驾时,还在暹罗的密林中选材。在船政早期驾驶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吴世忠无疑是极为适合的人物。当时吴世忠的官职为湄州营游击,或许这与“湄云”舰名的由来有着某种关系。

  1869年10月1日,吴世忠的老上司吴大廷督率“万年清”北上天津接受清廷检阅,“湄云”船体建造完成三分之二,锅炉、轮机均已就位。经日意格提议,为了缩短下水以后的舾装时间,很多舾装工程也一并开始。12月6日,船政举行仪式,祭告妈祖、江神、土神,和当初“万年清”下水的方法一样,“湄云”舰乘当天中午大潮下水成功。在船去台空的第二号船台旁,如式搭建的第三号船台当天又举行了新船开工仪式,新造的军舰是与“湄云”同级的第三号轮船。(6)

  “湄云”舰下水次日便在船政江边升火试验轮机,结果令人满意。吴世忠恰好也在其间从暹罗返回船政,立刻开始着手挑选官兵,驻船训练,监制旗帜、号衣。和“万年清”一样,“湄云”的官兵大部分也来自浙江宁波,全舰编制共计67人。

  日本海军军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登载的“湄云”舰图片。

  1870年1月10日傍晚,船政大臣沈葆桢率领幕僚登上“湄云”,尽管有晕船之苦,但是沈葆桢在船政任上每有新船下水都坚持亲自参加航试,为船政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先例。披着晚霞,“湄云”舰升火起锚,与前天从天津返抵船政的“万年清”擦肩而过,航行在马江之上,夜间驻泊在马江出海口。11日黎明“湄云”驶出大洋航试,测试路线与第一号轮船“万年清”一样,于午后返回船政。“掌舵、管轮、炮手、水手人等俱能操纵如意,船身尚称牢固,轮机亦颇轻灵”。此后,28日,日意格为了调校罗经铁差又督率“湄云”驶出大洋测试。日意格、吴世忠以及“湄云”的官兵一起在大海上度过了同治九年的春节,正月初四(2月3日)测试完毕返回船政。(7)“湄云”舰从开工至下水总共花费十个月左右时间,较第一号轮船“万年清”的工期快捷了许多,创下一项中国自造轮船的纪录。同时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万年清”亦或是“湄云”,其舰员与军舰的磨合速度之快非常罕见,全无大型舰船驾驶基础的中国官兵,竟能顺利地驾驶舰船航向大海,是值得后人深入研究的一个特殊现象。

  在船政厂前停泊了一个月,1870年3月6日“湄云”舰就开始担负任务,搭载京米委员前往台湾采购贡米。(8)

  第三号轮船

  “湄云”下水当天安放龙骨开工的第三号轮船,由于上百幅肋骨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制造完毕,所以施工速度相当之快。船政首任总工程师达士博与日意格发生矛盾于当年一月离职回国,第三号轮船的监工实际是接替达士博的法国人安乐陶(M.Arneadeau)。1870年5月30日第三号轮船顺利下水,经沈葆桢命名为“福星”,由五品军功杨永年任管驾。(9)“福星”从开工至下水只用了短短六个月时间,这个数字中可以体味到船政工人建造这艘轮船时驾轻就熟的情形。

  160mm口径威斯窝斯前膛炮,可以看到炮口独特的六边形形状。

  “福星”舰与“湄云”同型,尺度、动力系统等各项参数都一致,主要区别是“福星”的武备型号与“湄云”略有不同。“福星”的武备构成仍然是飞桥前安装一门换门架式的大口径主炮,烟囱向后的露天甲板两舷对称安装四门副炮的组合形式。但是所选用的主炮是一门奇特的威斯窝斯(Whitworth)式70磅(口径160mm)前膛炮。之所以称其奇特,是因为这门火炮的炮管内边是六角形的,当时称为六角炮,设计的初衷类似于后来的膛线,都是想让炮弹顺着一定的轨道旋转运行出去,保持较为稳定的弹道,提高命中率。早期膛线加工还是个非常困难的事,英国工程师就想出了把火炮内管弄成六角形,配套使用六角形的炮弹和药包,这样炮弹就能在六角“轨道”中前进了。这类火炮主要由英国乌理治理兵工厂生产,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仿造的情况,是在线膛炮出现之前一种较为先进的火炮,比“湄云”装备的160mm口径法制滑膛炮显然更为新式。四门副炮的型号也发生了改变,采用的是14磅(口径约100mm)的法华士(Vavasseur,又译为瓦瓦苏尔、威亚威亚沙等)前膛炮。(10)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