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1264)

  张衡创制浑天仪的成功,是在公元117年 (汉安帝元初4年),那时他 四十岁。为了制造这架仪器,张衡耗费了很多心血,先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铸造正式的浑天仪之前,他经过了仔细的研究和观察,设计出了一个图案, 然后用竹条劈成薄薄的竹蔑,把这些竹蔑刻上度数,再把它们编成圆环,穿 联起来,制成一个仪器的模型以作为试验。经过多次修改试验准确了,然后 再用铜铸成正式仪器。因为这个仪器是根据浑天说的理论来制造的,所以张 衡就把那个用竹蔑编成的模型叫做“小浑”,铜铸的就定名为“浑天仪”。

  据史书记载,这座铜铸浑天仪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代表天球,每弧度 长为4分,圆周长为一丈4尺6寸1分,直径4尺6寸5分。球体里面有个 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天球运转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轴的方向。轴 和球面有两个交点——天球上的北极与南极。北极高出地平线36度,表示当 时京师洛阳的地理纬度。球的表面上刻有28宿和中外星官。球的外面有地平 圈和子午圈,天球半露在地平圈之下,天轴即支架在子午圈之上。另外还有 黄道圈和赤道圈,互成24度的交角。在赤道和黄道上,各列有24个节气, 并且从冬至点起,刻分成365.25度,每度又分4格,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 一度。

  为了使浑天仪能够按照时刻自己转动,张衡把浑天仪和计时用的漏壶联 系起来。滴漏壶是我们祖先用来测知时刻的仪器,它用一个特制的器皿装水, 这器皿下面有小孔,水通过小孔,一滴一滴流到刻有时刻记号的壶里,因而 可以由壶里水的深浅知道是什么时刻。张衡就是利用漏壶滴水的力量来推动 齿轮,齿轮再带动浑天仪,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的个数和齿数,巧妙地使浑 象一昼夜转动一周。这样,他就使浑天仪上所刻的天文现象,按时刻自动地 呈现出来。人们要想知道某天某时刻的某颗星所在的位置,只需在屋子里看 浑天仪便知。某颗星出现了,某颗星正在中天,某颗星不见了,这些现象, 同真正的天象完全一样。

  浑天仪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它把观测天象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跟天球联 系起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地方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的北极出地高度。 根据后人《浑天仪图注》的说明:“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36度。” 拿浑天仪上的36度折算现今地理纬度,恰好跟洛阳地区的纬度很相近;其 次,浑天仪上的周天365.25度跟东汉当时的《四分历》所用的岁实365.25 天完全吻合。同时,张衡在浑天仪上所用的黄、赤交角24度也是很接近实际 的;再次,《浑天仪图注》里说:“各分赤道、黄道为24气,一气相去15 度16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三气一节,故46日而差令3 度也。”这3气1节差3度,即黄、赤道差的计算法,一直到隋代都没有改 变,这是张衡的在历法上一项重要贡献。

  浑天仪应用的齿轮系和凸轮机构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水运浑象 实质上还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天文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此 后,张衡还采用漏壶的原理,创造了另外一种仪器,叫做“瑞轮■荚”。这 个瑞轮■荚装有机械,接联在漏壶上,也依靠水力转动。它能够按照阴历上 的朔日、上弦、望日、下弦、晦日等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旋转开合着。 因为在瑞轮上从每月初一起,每天转出一片■荚来,这样到十五日共出现十 五片;然后每天再转入一片,到月底落完。瑞轮■荚可以表示日期,又能告 诉人们月亮的圆缺变化。张衡制造的瑞轮■荚,在世界科学史上算是第一架 具备了机械能的计时器,以后经唐朝的一行、梁令瓒和宋朝的张思训、苏颂、 韩公廉等人的改进和发展,终于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在1800多年 前,我国就能够制造出这样复杂而精巧的仪器,是很值得我们自豪的。

  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原来被安放在东汉政府观察天象的地方——灵台,一 直保存到魏晋时代。西晋末年发生战乱,浑天仪被移往长安。公元418年, 刘裕率军攻进长安城,获得了这架仪器,但已经残缺不全。此后,它就不知 下落了。

  幸亏曾经有人替浑天仪写了两部说明书,一部是《浑天仪图注》,另一 部是《漏水转浑天仪注》。这两部说明书各有一部分保存下来,使后人可以 按照其中的说法,重新制造出浑天仪来。

  南朝宋文帝元嘉13年(公元436年),太史令钱乐之曾铸造浑仪和小浑 天,和张衡的浑天仪大体相同;唐朝初年,李淳风、梁令瓒等人重新改制了 浑天仪;北宋苏颂、元代郭守敬都相继制造浑天仪。他们在制法上都有改进, 机械的精巧程度也是一代胜过一代。现今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天仪 是明朝正统3年(公元1438年)钦天监监正皇甫仲仿照元朝郭守敬的浑天仪 造成的。

  六、博学多能、全面发展的科学家

  天文、历法和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连连获得成功的 同时,在数学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写过一本叫《算罔论》的数学著作,大约是综述当时算学上各类问 题的一种古算通论。可惜 《算罔论》早已失传,我们无法确知它的内容。不 过张衡对算学很有研究,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从三国时代魏国的数学 家刘徽所著作《九章·算术注》引用的《算罔论》中的话便可以知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