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257)

  3个星期后,韦钰已经可以自如地运用计算机,并开始研究导师交给的 课题。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韦钰大胆地采用一种不常见的坐标系,成功地完成 了单腔管大信号的研究课题。

  就连杜林,这位亚琛工业大学电机系的创始人,也不禁为这位中国女性 的勤奋和探索精神所折服,他向韦钰发出邀请,希望她能继续留下攻读博士 学位。

  又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诱惑。

  南京工学院的领导很快批准了韦钰的请求。在贺信中,他们这样写道:

  “攻读博士学位,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学校的荣誉问 题。你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为祖国争光。”

  激动的泪水在韦钰脸上尽情流淌,她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祖国,我不 会辜负您的期望!

  1981年6月16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韦钰终于在联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并荣膺优秀博士奖章——博歇尔奖 章。

  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诞生了。

  高频所全体工作人员为她精心制作了一顶写有“鹏程万里”字样的博士 帽,簇拥着韦钰在亚琛城里举行庆祝游行活动。

  亚琛工大真诚挽留她,杜林教授也在劝说。杜林说,你在回旋管理论方 面的那篇博士论文,是西德在这个领域里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也是来自中国 的女学者在电子科学领域取得的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你应该留下。

  可韦钰却执拗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终归要回到我的祖国。

  1981年底韦钰终于学成,载誉归来。

  有趣的梦

  韦钰放弃本来可以驾轻就熟地在既有成就上继续研究的课题,为了需 要,大胆闯入了一个崭新而又完全陌生的领域——生物电子学。

  她从应届毕业生中选出34名助手,在人手不足、设备简陋的艰苦条件 下,主持建立了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组。靠一间旧教室、一台她在西德节省 下来的奖学金购置的微型计算机和4000元经费起家。

  一年苦战,经过该研究小组的努力,有三项成果问世,通过鉴定并运用 于临床,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们的图像重组理论及成像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 位。

  国内第1张微波CT、超声CT图像从这里诞生。

  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金属材料无损探伤的技术研究”也在这里 圆满完成。

  1984年9月,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宣告成立。

  这位中国不平凡的女性,一直在用她那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科技前沿 的发展动态。

  那是1983年,韦钰偶然了解到“分子电子学”这个概念。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韦钰发现世界上在信息科学领域里,为数不多的科 学家正在思考分子计算机的问题。美国海军实验室的化学家卡特首次提出分 子电子器件(MED)的定义,建议用有机分子来构造一些逻辑电路单元。这些 单元可在分子尺度范围内进行信息处理,并可望成为新一代的器件,用于非 冯·诺曼原理建造的计算系统之中。

  韦钰认为,这是一个带战略意义的前沿课题,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 不可失去的重要契机。

  又一次从零开始,又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探索历程。

  两年后,国内第一个“分子和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在南京工学院创 立。

  在第一届中国青年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上,韦钰大胆提出了研制第三 代器件——分子电子器件的构想。她说,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领域,一个十 分有趣的梦。

  新环境中找到的乐趣

  1985年冬,一则消息传到南京工学院,立刻引起刚任该院副院长3个月 的韦钰的关注:国家决定“七五”期间在无锡建设微电子工业基地,就像美 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一样。基地的核心是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和 固体电路研究所。

  为了中国“硅谷”的早日创建,为了南工的发展与开拓,具有强烈责任 感的韦钰决定立刻赶赴无锡。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和有关厂、所终于共同制订了组成联合 体的方案。根据协约,南工将利用学科优势与联合的厂、所共同开展一批国 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为筹建基地的微电子学院做各项准备工作, 以便为基地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

  李鹏对联合体的建立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8年,电子工业部与南京工学院在对南工、“江南”厂“教育、科研、 生产联合体”实践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联合在无锡创办南京工学院无锡分院。

  无锡分院开创了我国大型企业与重点大学联合办学的先河,取得了丰硕 成果。

  韦钰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

  1987年,韦钰就任南京工学院院长。

  1988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工学院正式更名为“东南大学”, 韦钰出任东南大学第一任校长。

  韦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身为科学家的韦钰,在管理上也表现出同样杰出的才能。

  为了把东南大学早日办成一所“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综合性大 学”,韦钰率先与英、美、德、加的一些大学联合培养中国博士生。

  为了加速边缘学科发展,韦钰组织了与南京医学院在教学、科研上的密 切合作;为了双向交流,她主动与中科院南京分院、江苏省社科院签定了合 作协定。为了打破多年来“关门办学”的模式,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 产力,她推动全校各系、各研究室走出校门,与大企业集团开展合作;东南 大学还在南京市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科学—工业园”,成为这座新 兴科学城的骨干力量之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