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789)

  我们看到,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正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分歧,而莱 布尼茨是站在唯理论立场上的。但莱布尼茨不同于笛卡儿之处在于,他企图 吸收经验论的合理之处,而不是一概排斥。这表现在他承认有两种真理:“推 理和事实的真理”。他说:“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又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 在两个大原则上,即,(1)矛盾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判定包含矛盾者 为假,与假的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 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 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 为我们所知道的。”从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莱布尼茨希望将经验论一些因 素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的企图。

  莱布尼茨与洛克争论的第三个大问题是物质能否思想的问题。洛克在这 个问题上的观点本来是不彻底也不明确的,他并没有明确肯定思想就是物质 的人脑的功能,而且也承认有某种精神实体。只是洛克认为精神实体的实在 本质也和物质实体的实在本质一样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因此,也不能认定灵 魂或精神实体一定是非物质性的,上帝只要愿意,就能使物质本身能够思想, 这是可能的。莱布尼茨认为洛克是在维护“在自然秩序的范围内,物质也能 够思想”这样一种主张。照莱布尼茨看来,感觉和思想都是物质按其自然本 性不能具有的能力,只能是非物质的心灵这种精神实体的能力。认为物质也 能够思想,就是把物质“以奇迹的方式提高了,以致接受一种它按照本性所 不能有的能力。”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偏见。

  以上就是莱布尼茨和洛克在认识论问题上一些最主要的原则分歧。总的 看来,莱布尼茨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就是人的心灵,它只能是一种精神实体 而非物质性的;它不是像洛克所主张的那样一种一色的“白板”,而是具有 无数潜在的天赋观念,这些潜在的天赋观念,也就是心灵这种单子本身所具 有的模糊的“微知觉”,它在自身的“内在原则”即“欲望”的推动下可以 发展成为较清晰的“知觉”,并进一步发展成“察觉”或理性,这就形成了 知识;这种知识在一定意义下就是心灵对宇宙万物的“反映”,但这种“反 映”并非外物通过感官进入心灵的结果,而是由于“前定和谐”在内部的知 觉表象和外物情状及发展过程之间的一致;作为反映即所认识的对象,也就 是单子及其所构成的事物;除了以“充足理由原则”为基础的表象这些事实 的真理之外,有一些真理则是以“矛盾原则”为基础而不依靠经验事实的“推 理的真理”。只有这种推理的真理才具有绝对的普遍的必然性,事实的真理 则无这样的必然性。

  至此,莱布尼茨最终确定了他的唯理论大师的历史地位。

  七、最后的年代 (1714—1716)

  莱布尼茨自从陷入柏林和维也纳的事务后,他在汉诺威的时间少了,他 已被汉诺威、布伦瑞克——纽伦堡、柏林、维也纳、彼得堡五个不同的王室 所雇佣,这激起汉诺威的乔治·路德维希的不满,甚至停发了莱布尼茨的薪 水。1714年当莱布尼茨听说王后安娜去世,以及乔治·路德维希要登上英国 国王宝座的消息后,才返回汉诺威,但是他没能见到乔治·路德维希,因为 这位新国王在三天前就出发了。

  从1714年起,莱布尼茨开始了悲凉的晚年生涯。他已经快70岁了,已 经太虚弱了,既不能像以往那样到处旅行,也不能在别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他确曾打算到英国去,但是他被巴黎所吸引。他不顾自己反法的观点,接受 了路易十四的邀请。而且要不是路易十四在1715年死去的话,他可能已经成 行。与此同时,他正积极考虑搬到维也纳会,或者就是到柏林去,他还是柏 林科学院的院长。

  此时莱布尼茨虽然很悲凉,但是并未在思想上停滞不前,这个时期他又 和英国神学家塞谬尔·克拉克,法国耶稣会会士迪博斯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人 物进行通信,他的某些重要哲学通信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1716年11月14日,由于中风和腹绞痛卧床一周后,莱布尼茨平静地死 在他的秘书和车夫的面前,终年70岁。人们把他埋葬在诺伊斯塔特教堂里。

  莱布尼茨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 的成功在于呕心沥血的工作,善于吸收他人的思想,以及他高度自信的一种 罕见的结合。无论何时,只要抓住一个新课题,他就能查阅所能找到的与此 有关的一切材料,他清楚地知道如何扩展他的思路以至无穷。这一点是每个 青年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莱布尼茨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科学成就特别是诸如 微积分的发明,对促进科学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有巨大功绩,这是无人否认 的;在哲学上他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的光辉的辩证法对后世德国 哲学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因此,狄德罗曾写道:“当一个人考虑到自己的才 能并把自己的才能和莱布尼茨的才能来作比较时,就会恨不能把书都抛弃, 去找个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躲藏起来,以便安静地死去。这个人的心灵是混 乱的大敌,最错综复杂的事物一进入他的心灵就弄得秩序井然。就哲学家和 数学家这两个词所能具有的最充分的意义来讲,他是一位哲学家和数学家。”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