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13,一战前的世界_[英]查尔斯·埃默森【完结】(136)

  1913年,卫理公会一本以中文出版的指南书《上海中国人须知》(What the Chinese in Shanghai Ought to Know),将这座城市形容为“外乡”,说明了乘坐有轨电车、在餐厅用餐甚至逛公园的相关规定:

  上海共有四座公园,其中三座是面向西方人的,一座是面向中国人的。其中一座西方人公园位于黄浦江边,在工作日里有黑人音乐家演出。中国人不得入内,除非有西方人陪同。狗和自行车严禁入内。[48]

  但上海即便在内部功能方面并不完全属于中国,却无法游离于周围这个国家的混乱政局之外。上海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仅仅服从于供应与需求、贸易与金融、美元与银两的法则。公共租界不归清政府管辖,这使得它成为逃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天然的避风港。上海港具有重要的商业意义,因此对它的控制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上海向外来影响敞开大门,不断接纳新的来客,吸收新的思想。这座城市的活力让传统主义者心有顾虑,同时也吸引着各类改革者和革命者。1905年圣彼得堡的革命,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的政变,中国最先得到这些消息的就是上海,这里的讨论也最为激烈,显然与这个国家自身的政治轨道有关。如果说中国要发生充分的政治革命,那么上海的居民——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势必会首当其冲,无论他们愿不愿意。

  有2 000年历史的中华帝国,终结于一记重击,并伴随着一声啜泣。这记重击发生在1911年10月的汉口俄租界,中国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工厂,因为无意间丢掉的一支烟而意外引起爆炸。清政府对此采取行动,已经被革命者严重渗透的当地军队,不得不加快进行早有计划的起义。这声啜泣发生在1912年2月的北京,宣布6岁的皇帝溥仪正式退位。相应地,革命政府承诺让清朝皇族的财富继续私有,继续居住在紫禁城,每年拨发价值400万美元的津贴,供皇室维持数个世纪以来早已习惯了的排场。

  身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孙中山,在早餐时从一家美国报纸上得知了武汉爆炸和随后起义的消息。他并没有急着回国,而是先去了欧洲,劝说英国和法国,中国国内若有冲突的话,不要进行军事干涉,也不要继续给予清政府财政支持。1911年11月,上海宣布脱离清朝,圣诞节当天,孙中山回到上海。革命旗帜飘扬在上海的屋顶上方,还举行了剪辫子仪式。外国军舰下锚停泊。一星期后,孙中山乘火车到达南京。这座中国古都,在19世纪中期十几年的时间里,也曾是太平天国反清起义的总部。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以16票通过的结果,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皇帝和大总统并存了几个星期。最终,中国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北洋军的指挥官们,用一封函件封印了清王朝的命运。在北洋军中,最近被任命为清朝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对于中国未来的政府,指挥官们建议走共和路线。根据事先的约定,孙中山将大总统职位让与袁世凯,并向南京参议院通告了他的“私见”,认为袁世凯“必能尽忠民国”,他还力劝他们,“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甚”。一名美国评论员评论道:“似有华盛顿之风范。”[49]

  人们认为孙中山将大总统职位让与袁世凯,是自信军队会站在自己这边,这也许是一个高尚的决定,很可能由此避免了中国的分裂和随之而来的外国的掠夺。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袁世凯事实上是政治手腕极其高明的人物,并且得到了最具战斗力的军队的强力支持,也在确保外国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很快便得到了承认。为此,他任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澳大利亚人乔治·莫理循(George Morrison)为自己的政治顾问,虽然莫理循连中文都不会说。他还接受了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代表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的建议——临时大总统身边应当有一名美国法学教授,负责起草中国的新宪法。这几招都相当精明。1913年5月,弗兰克·古德诺(Frank Goodnow)来到北京。

  尽管此时的中国正在为1912年12月的国会选举做准备,但袁世凯绝不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据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后来回忆,前任中国驻华盛顿公使伍廷芳曾经告诉他,袁世凯“没有自由政治的概念,(而且)完全是个人专权”。[50]“当你来到北京的高墙之内,一定要小心,”伍廷芳提醒芮恩施,“那里一片死气沉沉。人们似乎已经屈于淫威,走上了反动的道路。似乎没有人站起来反抗那股力量!”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1912年,新任临时大总统成功地抵制了事先约定好的、从北京迁都至南京的方案,那会让他远离自己的大本营,而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北方尚未完全平定下来。袁世凯本质上是一个传统主义者,认为北京才是值得信任的城市——而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位临时大总统的南京则不然,至于骚乱之都、现代大都市上海,则更加靠不住。

  为了在1912年年底的国会选举中争取胜利,孙中山组建了一支新的政党——国民党(通称KMT),由30岁的宋教仁领导。(曾经上书光绪帝、传播中华民族思想的政论家梁启超,领导着另外一个政党:进步党。)1913年1月,选举结果公布之时,国民党明显赢得了中国4 000万选民中大部分的支持。最终,在新一届众议院的596个席位中,国民党赢得了269个席位。中国似乎朝着大众民主迈出了一大步。中国新一届代表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很年轻。代表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曾经留学日本、英国或美国。[51]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