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波峰与波谷_阎步克【完结】(13)

  引人注目还有外戚辅政,这是汉家的政治特色。其时去古未远,“家天下”色彩仍很浓厚。汉初的外戚,是被看成宗室的。此后太后对宫廷和朝廷,也经常拥有重大影响力。吕后势力覆灭后,大臣们选择新君,齐王、淮南王都以“外家恶”、“母家恶”而不得选,代王刘恒则以“太后家薄氏谨良”而得立。文帝即位,“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皇族成员有可能问鼎帝位、取“今上”而代之,难免为皇帝所猜忌;西汉前期曾有的藩国作乱和“削藩”之事,压制宗王便成汉廷的传统国策。然而皇帝顾此失彼,引用外戚来强化皇权,却为外戚擅权开了方便之门。西汉后期后族王氏坐大,结果招致王莽篡汉。外戚的辅政权力,往往也是通过当辅政将军的形式实现的。

  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又向三公制过渡。从汉成帝到汉哀帝间,丞相制被罢废,代之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的三公制。改制的理由,据说是宰相一人难以独任三公之事,但其结果却是削弱了相权。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独尊地位,被三人的平起平坐所取代。改行三公之制的时候,君主未必有削弱相权的明确意图,但专制之下不利于君权的变动很难推行,相反方向的变动却总是如水之趋下,在下意识中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从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看,三公仍是宰相;同时尚书台继续扶摇直上,以致时人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的评论。尚书台长官尚书令的秩级虽然只有千石,可三公的选举考课官吏之权,刑狱诛赏之权,弹劾大臣之权,却被其分割了。光武帝定制,朝会之时,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三官可以专席而坐,京师号日“三独坐”。东汉以太尉,更多的是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位为“上公”,在三公、大将军之上,往往是元老名臣,权望皆重。

  这时的中枢权力格局,比秦与汉初又复杂多了。外戚居将军而辅政专权,在东汉仍是突出现象。东汉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皇统屡绝,权归女主”,皇太后“委事父兄”。汉和帝以后的皇帝往往幼年即位,母后临朝时为一己权势计,就引用父兄掌权。窦、邓、阎、梁、何诸家外戚,都是如此。邓氏贵宠,封侯者达29人,三公1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牧守48人。梁氏掌权时,其家族所出列侯、后妃、大将军及卿、将、尹、校成群接踵;大将军梁冀气焰熏天,“入朝不趋,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每朝会与三公绝席,十日一入平尚书事,宣布天下,为万世法”。这刘家的天下实际是梁家来消受了。外戚的煊赫反而威胁到了皇帝个人权势,皇帝便求助于宦官。

  宦官这号人在周朝就有了。秦朝有宦官赵高,曾为二世胡亥师,干政;汉武帝以宦者主中书,到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之职弄权。东汉中期始,深宫中的皇帝开始借宦官以抗外戚: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除窦氏,汉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密谋废邓氏,汉桓帝与唐衡等密谋废梁氏,如出一辙。这样,宦官们得以封侯擅政,并在桓、灵时达到鼎盛,“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其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贪污纳贿,无恶不作。汉家的天下,又成皇帝和宦官共有之天下了。宦官、外戚专政并不说明皇权衰落,还是看成皇权的旁落为好。因为,宦官、外戚终归要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是由皇帝专制滋生出来的。东晋南朝皇权衰落,外戚和宦官便同时消沉下去了,因为低落的皇权滋生不出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但宦官和外戚也有不同。外戚专政,较多反映了早期政治的“家天下”特性,在帝制后期就越来越淡化了;而宦官专权则纯粹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所以在后世往往而有之,甚至变本加厉,例如唐、例如明。

  秦汉的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丞相,到西汉末一分为三、变成三公,进而又有大将军辅政分其权,太傅录尚书事夺其势,宦官擅权于内。其间的制度变迁和权力结构变化,就是皇权、相权以及文官、士人、军人、外戚、宦官等等势力,在帝制早期的权势格局所交错推动的。

  二、行政组织的进化

  在秦与西汉前期,中央行政架构以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为主体。汉初丞相府设有长史2人,其下吏员有东、西曹之分。东曹9人,出督州为刺史:西曹6人在府内办事。御史大夫是丞相之副,与相府合称“二府”或“两府”。此官又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为监察之官。御史最初是掌管文书法令的,所以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才达于丞相。御史45人,有30人归御史大夫直辖,另有15人御史中丞统领,居宫禁之中(殿中兰台),又称“中执法”。西汉后期御史大夫改大司空,成了三公之一,主水土,不再是监察之职了,遂另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主。

  列卿是各种具体政务的承担者,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舆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诸归义蛮夷”的典客,“掌亲属”即管理皇亲国戚的宗正,掌管“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掌徼循京师”的中尉。以上十卿的官秩都是中二千石,虽号称“九卿”,其实不止九位。列卿的结构,看上去不乏原始色彩。钱穆先生指出他们“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此时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太仆是给皇帝管车马的,宗正是管皇族的,少府是宫廷的总管;又如郎中令、卫尉、中尉等都是卫戍之官,其实也有君主私属性质,等于是给皇室看家护院的;然而当时它们都在朝廷大臣之列,跟后世不大一样的。还可以指出,历史初期官职分工尚不严格一点,还体现在派列卿外出打仗一类现象之上。 然而秦汉政府毕竟已具规模了。二千石诸卿之下设有诸署令长,称令则官秩千石、六百石,称长则四百石。奉常的属官有太乐令、太祝令、太宰令、太史令、太卜令、太医令;治粟内史的属官有太仓令、均输令、平准令、都内令、籍田令,及斡官长、铁市长。这种分工分层的科层结构,分工明确而层次清晰。Bureaucracy一语一般译为“官僚制”,但有时也译为“科层制”。因为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分科”与“分层”。 汉武帝时丞相府中又置司直,掌“举不法”。丞相府的吏员增加到了362人,下有东曹、西曹、奏曹、集曹、议曹、侍曹等。这些曹名,是以方位(东、西)和工作方式(奏、集、议、侍等)命名的,但未能清晰显示职务的性质。东汉的三公府就不一样了。太尉、司徒与司空,一掌军政,一掌民政,一掌土木工程。太尉府设有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等12曹,以职掌命名的曹名明显增多。司徒和司空府也各有十几曹。三公及其诸曹的分科,比昔日相府诸曹的分科有所进步;列卿体制未能充分摆脱君主家臣的色彩,公府诸曹的设置则合理多了,至少没把给长官驾车的人也算成一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