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波峰与波谷_阎步克【完结】(24)

  官品的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于官僚的“士人化”,士大夫与胥吏的分途在选官已初现端倪,而九品官品其实是加快了“士一吏”的分途趋势。九品官品所容纳的官职,最低到台省令史为止(第八九侍从,其品位意义大于职能意义,当然也列在官品之中。至于诸公及“诸位从公”者,列在第一品,汉代上公、三公没有级别的情况,由此而变。官品还遵循“同类官职以居前居后定高下”的原则。例如诸公和“诸位从公”同在第一品,然而诸公在前,“诸位从公”在后,则前者高于后者。这就是吸收了朝位的因素。魏晋南朝的禄秩与官品尚未完全一体化,等于是双轨制;但北朝弃禄秩而专用官品,俸禄发放依官品而定,禄秩和官品并轨了。

  汉代的禄秩、封爵、将军号、公卿位、散官、军号等的搭配组合,本来不无错综支离;但九品官品作为一个共同尺度,把它们汇为一体,在九品官品中各得其所,相互有了明确的可比性,等级关系一清如水了。是什么促成了这种变迁呢?这要从“职位结构”和“人员结构”两方面看。从职位结构说,战国秦汉间的剧烈变革,各种新兴官署、官职和官号大量涌现,与旧有官署、官职、官号杂揉并存,其间的指挥、从属、监管、协作关系,其职类划分和和等级认定,一时还不够精致化。从人员结构说,各种新兴群体与传统势力变迁不定,其利益分割、权力分配和名位占有的方式莫衷一是。但随官僚帝国的不断进化,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各种身份、各种名号的拥有者逐渐融入“官僚阶级”的队伍,各种位阶也必然趋于一元化,采用“官本位”的尺度。作为综合性尺度的九品官品,就应运而生了。周代爵级和稍食本是一元性的;战国秦汉出现“爵一秩体制”,其基础是传统贵族政治和新生官僚政治的二元性;而随官僚政治日益成熟,这种二元性逐渐淡化了。

  官品的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于官僚的“士人化”,士大夫与胥吏的分途在选官已初现端倪,而九品官品其实是加快了“士一吏”的分途趋势。九品官品所容纳的官职,最低到台省令史为止(第八九品),魏晋太学的毕业生所获官资,就可以做这种九品令史之官;九品以下,就是不入流的小吏了,事实上就构成了“流外”。这就为流内士大夫与流外胥吏的区分,提供了前提。同时魏晋还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依德才高下评价士人,为吏部提供任官依据。除特殊情况(如宦官),流内九品文官的任用都应依据中正品。这就进一步促成了官僚的“士人化”。

  第五章

  儒·法与·儒吏

  中国在很早期的时候就累积出了丰厚的古文化,同时又滋生了专制官僚组织的萌芽。它们的累积和发展,在战国时就孕育出了两样东西: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和任法选贤的官僚组织。承载它们的是两大群体:学士与文法吏。战国秦汉的学士儒生与文法吏的双峰并峙,是战国秦汉的主要政治景观之一,其矛盾构成了此期一条重要的政治线索;而且,这与其时的学术思想变迁,如法术、道术和儒术的关系变迁,也是缠绕纠结在一起的。

  秦汉还处在帝制早期,政治文化的波动还很剧烈,相当一段时间中起伏不定。帝国政治体制之奠基,先于帝国政治文化模式之定型。秦王朝的设范立制足以垂范后世,“百代多行秦政法”;然而秦用法术,具有浓厚的“文吏政治”色彩,汉初一度实行黄老政治:直到汉武帝时,才确立了儒术的正统意识形态地位。此后儒生源源参政,与文吏并立朝廷。西汉末事情又向另一极偏转,有了王莽变法的事件。经种种波折,东汉儒法合流,儒生与文吏合流,帝国政治文化才初步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形态,确立了它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特征,就是“外儒内法”,即:在显示、标榜的层面上,或说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尊崇儒术;同时在帝国政治用法律保障专制集权,让日常行政建立在合理化的法律故事基础之上。

  一、从法术、道术到儒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学”特别发达。春秋战国百家并作,司马谈这样说他们:“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诸子百家都是“以治为务”的,他们不作纯粹学问家,只在象牙之塔里探讨事物奥秘,却争先恐后地在救世治国上驰骋思绪,积极向统治者提供“治道”。统治者也会择善而从,尊崇某个学术流派,把一家之学奉为“指导思想”。所以中国政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政治”倾向。另一些古代国家会把某种宗教立为国教,不过宗教跟一家之学、跟意识形态是不相同的,“意识形态政治”是很“中国特色”的。社会上存在着一大批以“以治为务”的学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是无从回避的。战国秦汉间,法术、道术和儒术此起彼伏,可以说是政治文化史上的奇观。

  法家名副其实,他们主张法治。法家的法治是“统治者以法治民”(rule by law)的意思,所以并不同于现代法治,不同于“法律的统治”(rule of law)。法家持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认为治国不能靠道德说教,而要靠强权与峻法。然而这“法治”还含有一种“理性行政”精神,即通过可计算、可预测的和运用合理技术的手段去达致政治行政目标。在《商君书》、《韩非子》、《管子》等法家著作中,对如何立法制律、分官设职、选官考课、理财积谷、徕民垦田等等,都有非常卓越的论述。在这方面儒家就相形见绌了。因为早期儒家关注的是社会正义,不怎么研究兵刑钱谷:而法家的最高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精密的国家机器,它对内能把社会管得井井有条,对外能兼并称霸,所以法家对可操作的行政技术,不能不全力探讨。由此法家也成了国家主义者,只把人民看成是“耕战”工具:“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如此而已;拥有一个强大国家,就是你们的最大好处了,你们还想要什么呢!学术研究既无助于富强,就应禁止:不耕不战的学士,干脆被说成是社会的蠹虫。拥有专业训练的文法吏,才是法家所倾心的治国人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