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_包伟民/刘后滨【完结】(124)

  这一学术讨论对我们的启发,正在于它从历史长时段发展的视角,点明了南宋历史的价值,将其对后世历史影响的观察落到了实处。以往学者们虽然也常常谈宋朝的历史影响,喜欢引用近代严复等前贤关于近代中国“为宋人之所造就”等评论,但囿于断代史研究的旧习,并未能真正深入去观察南宋对后世的历史影响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实际上,也就是未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承袭唐宋变革成果”并作为明代中期以后走向“江南体制”出发点的南宋历史的意义。所以说,只有超越以成败论英雄的认识水平,以一种无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更为深邃全面的观察视野,以及持有一种更为平静通达的文化心态,才可能进一步推动南宋史研究的真正深入。

  三

  近年来南宋史研究的进展,虽然“渐成气象”,但与学界的期望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谓差距,无非表现在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在近年来出版的论著数量明显增加的同时,观察南宋历史的水平是否与之成正比例地提高,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分析以“南宋史研究丛书”为代表的论著,可以发现,平面的史实铺述占了大多数。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各种专史,共有22册,如《南宋交通史》《南宋人口史》《南宋思想史》等。此外还有《南宋全史》8册,如《南宋全史: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等;南宋名人传记系列10册,如《陆游研究》《朱熹研究》等;临安研究系列10册,如《南宋临安文化》《南宋临安宗教》等;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博士文库,各种论文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等。尽管这些论著大多有所创见,有一些比较优秀,但总体而论,多数以史实铺叙为主,当前学界常见的以综合归纳为主要手法的简单重复式文字,仍占不小的比例。“南宋史研究丛书”之外的一些论著,情况与之相近。

  因此,归纳起来看,可谓在史实复原与现象解释两个方面都留有相当的深入研究余地。就史实复原方面看,一些相对清晰、凸显的历史现象比较受人们的关注,而且一再被复述,例如关于一些名人的生平事迹等就是如此,另一些相对隐匿不显的历史现象,则由于资料有限与认识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得到充分梳理。例如黄宽重指出的南宋中晚期的政治与文化变化,就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39]就现象解释方面看,可以说关于南宋历史的许多重要问题,目前仍然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概念与说法上面。二十多年前,黄宽重讨论大陆与台湾两岸宋史研究走向,指出四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其中所谓“大观念尚待形成”[40],虽然是针对整个宋史研究状况而言,但南宋史领域无疑尤为突出。及至今日,研究领域整体状况的改善不能不说仍然比较有限。

  在实际研究中,所谓史实复原与现象解释两个方面当然是相互牵制的。一些关键性史实的隐匿不显,必然会妨碍史家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解释;同样,如果未能相对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亦即未能合理地梳理各种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也会导致史家忽视某些重要的史实,无法推动他们去发现那些虽然隐匿但实系核心的史实。所以,研究水平的提高必然同时体现在史实复原与现象解释两个方面。

  不过,所谓知易行难,从对研究领域的点滴认识到将它落实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两者是有距离的。在这里,如何发现一些切合实际的研究取径是学人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笔者粗浅的体会是,改变观察史事的角度,争取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铺叙孤立现象走向分析现象间的联系,也许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下文略举几例。

  如前文所述,相比于简单、孤立地强调南宋对后代的历史影响,不如将这种影响落实到具体论证明代中叶以后的南北整合与最终走向“江南体制”——由南宋代表的“唐宋变革成果”。这不仅使我们可能在关于南宋史意义方面跨越旧认识,同时也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研究取径:从历史的前后联系之中来观察它。如果说近二三十年来,关于讨论宋代历史应该首先了解唐代历史的看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并且程度不等地落实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之中,那么,如何通过观察历史后续的发展,也就是元明清各代的历史,再反过来验证自己对宋代历史的分析,或者在对其后续发展的观察之中,就当时彰显未明的史事及其走向,获得一些启发,或者激活一些原本局限于一时一事无法获得真切认识的史料,从中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取向,似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近来观察乡村基层组织问题,略有体会。存世地方志所载南宋时期乡村基层组织的情况,纷杂无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记载,似乎了无规律可寻。如元人张铉所纂《至正金陵新志》称当地“盖初以乡统里,宋末易里之名曰保,或曰管,曰都”[41],与常识完全不符,如果不纵向地从南宋中后期乡都组织的地域化过程,尤其是联系元代初年的一些建置来做观察,就无法读懂这种看起来了无章法的记述文本。同时,如果不联系明代初年江南地区乡村基层组织的建置,站在“里以编户……图以领圩”“图与里亦有不同”的基点之上,[42]也就是认识不到乡村基层管理组织从中古时期单一的联户制走向了近古时期户籍与地籍分头管理的双轨制的史实,我们也是说不清楚以经界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行政措施的时代意义,更无法理解南宋时期乡村基层组织新旧叠加式的演化过程。[43]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