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104)

  昔日,颜之推曾举邺下谚语,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颜氏家训》卷3),借以嘲笑儒生的迂腐。今天看来,以此为例,也很能说明中国学术本源性的迷失。儒家经典对于传统学术的意义在于,这些经典有绝对标准的作用,人们唯有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向古人求教如何解决今世的问题。尽管韦伯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酿成祸害。(76)

  事实上,此种的情况如今也正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今,现实情况是,我们研究学问,虽不至与“卿相”联系起来,然亦去之不远。因为我们接受教育、追求学问的目的,已经背离了学问和教育的初衷,而更多地与“谋生和求取利禄”画上了等号。明朝末年,人亦尝患“隋唐以来,仕进者苟趋利禄,尚文辞而遗经业”(钱谦益《初学集》卷28《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其实,仕进一旦与利禄结合紧密,无论文辞或经术都只是途径手段,且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怎样由此而求取到利禄?究其原因,古代社会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一个处于绝对的权力地位,同时又垄断官方祭司功能的世袭官僚阶级,除了保持一种注重典籍的传统主义的心态之外,别无其他选择。只有典籍的神圣性本身可保证支撑官僚系统之地位的秩序的合法性。”于是,“官僚体系就必须限制它(典籍)本身的理性主义”(77),他们仅是希望天下士人对典籍奉若神明,没有丝毫理性的质疑。然而现实社会又为何如此呢?我以为这也是由如今包裹着我们的现实造成的。因为现实的环境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解决生活问题,“读书”成了我们今后求取稳定生活的根本。如此,学问“求真”的目的,要首先建立在“求生”的基础之上。假若没有解决“求生”的问题,学问“求真”对于大多数学人来说,只能是一句空话。往昔时代的背景曾让我们的先人们没有选择,如今该轮到我们了。

  宋代科举推崇经义和诗赋,由此在客观上也造成整个社会这类文献有着广泛的需求。北宋人汲汲于众多的经书、诗赋之中,从而营造出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书籍接受环境。宋陈造《吴门芹宫策问二十一首》(其三)云:“本朝继唐而治,士不业文而进,世且耻之。故科举取士,足以奔走天下英俊。名公巨儒,建立功名,多出于此文乎?”(《江湖长翁集》卷33)尚学锋、郭英德等人在《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一书中也说:“宋代文献事业的发达,还不能离开当时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78)由于经学、子学在中国传统科举社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印本诞生之初,这两类书籍的印刷自然优先成为关注的重点。钱谦益说:“十三经之有传注、笺解、义疏也,肇于汉、晋,粹于唐,而是正于宋。”(《新刻十三经注疏序》)钱谦益“正于宋”的说法,一是指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朱熹等人对十三经的怀疑和修正;另一个即是暗示十三经在北宋均得以定本版印成书,天下学人得以是正。

  关于这个问题,伊尼斯也认为中国是个儒学社会,儒学的兴趣在于经典,经典是中国读书人的重要文献,而印刷术也是为了适应儒学的需要而出现的。(79)由此看来,宋代作为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原因应当与古代经学典籍在宋代得以广泛印刷、传播有关。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经学的师徒相承虽然在形式上依然存在,但是印本经典的广泛传播,使这样的师徒关系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师傅所说的不一定是绝对正确,因为印本书籍的流传,学生有更多的渠道获取标准的典籍来验证师傅解读的对错。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为金,坤又为金。”何邪?诸生乃怀监本至帘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惶恐谢。又云:“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这个事例说明,学生有了印本书籍在手,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了私塾先生的错误。由此,典籍的尊严似乎得到了维护。然而,假若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从写本传抄到多种印本的刷印就无法避免舛误的产生,人们又该如何处置呢?这样一来,进一步启发了宋人“问古疑经”的精神。久而久之,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典籍”?它何以如此具有“尊严”?

  学者黄亚平说:“从历史的长河去观照,‘典籍’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典籍’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许慎的心目中,‘典’是上古圣王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神性意味的书籍。……其后,随着‘私学’的兴起,教育流入民间,典籍的概念可以泛指各种图书。这时候所谓的‘典籍’,已经基本与现代意义上的典籍范畴雷同了。”“‘典籍’表现出的教化功能在历史阶段最集中地呈现在所谓‘经学’的研究上,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般是对儒家书籍研究的专称,经学是典籍文化的代表和精华,是文化精英们精心选择的结果。”(80)

  现代意义上,“典籍”其实是个宽泛的概念,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然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它所涵盖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我们这里所要谈论的“典籍”,很明显并不同于一般的作品、文章、文本等概念,按《现代汉语词典》所说,“典籍”是指“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因为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具有历史的崇拜意识而缺乏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81),而“古代”是一个变动的时间概念,于是在中国古代,任何著述一旦属于已经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否久远),便自然地获得了某种权威性,就会被人们视为值得征引的文献典籍。一般而言,越是年代久远的典籍,便越具有价值。先秦典籍在学术中的优先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尽管其中的一些都很难考证出确切的作者。由于古代典籍在中国古代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的学术都围绕着这些典籍而展开。而要开展属于自己时代的学术,保证古代典籍得以正确的流传就变成十分重要的工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