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128)

  我认为,欧阳修的文风改革与梅尧臣的诗风变革有相互呼应的历史事实。一方面,欧阳修承认有德者必有言,另一方面,他对梅尧臣的“平淡”诗歌理念持肯定态度。他又说:“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文忠集》卷73)。其论诗云:

  盖诗者,乐之苗裔与?……今圣俞亦得之,然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哆兮其似春,凄兮其似秋,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陶畅酣适,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斯固得深者邪?其感人之至,所谓与乐同其苗裔者邪?(《文忠集》卷73)

  这里,欧阳修对梅诗肯定的是其人情风物感人之诸端情状。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诗歌创作的要求,并不苟同于柳开、石介、二程等人提出的“文以害道”说法。他们对于诗歌评价的标准,实与文章一样是“道”和“文”两者兼顾,而“文”略胜之。实际上,只要稍微考察宋代文学,即可发现“平淡”文学理念作为宋人的自觉追求,其实涵盖了诗、文、赋等多方面,并不仅局限于诗歌。北宋中期以后,由欧阳修树立的散文,也是以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风格为主要追求目标。无怪乎朱熹也承认说:“欧公文章及三苏好说,只是平易说道理。”(168)

  当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在推销传播“平淡”文学理念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那么,诗歌“平淡”的美学接受在北宋又是如何得以最终确立下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宋代儒学复兴和科举制度当然是其原因,然而我们亦未可忽略诗歌创作实践与相关印本消费的力量累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陶渊明集》(或《陶靖节集》)多种印本在北宋得以大量印刷传播的事实。此外,在属于本朝“平淡”类诗集的雕印发行方面,宋人也颇有工作成绩。由此,我们看到在北宋中期至后期,当时诗歌以追求“平淡”著名的诗人诗集大都有了印本流行。这其中包括有:

  (1)宋王汾编于治平、熙宁间的北宋刊本王禹偁《小畜外集》20卷。陆心源《北宋本小畜外集跋》曰:“王黄州《小畜外集》,存卷六末页起至卷十三止,每页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字。……盖北宋刊本也。”(《仪顾堂集》卷16)

  (2)北宋元符有刻本梅尧臣《梅尧臣诗集》10卷。据汪伯彦《梅圣俞诗集重刊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本卷末附录。绍兴十年(1140)初,宛陵州学刊成《宛陵先生文集》,知宣州汪伯彦作《重刊板序》,称“《梅圣俞诗集》自遭兵火,残编断简,靡有全者,幸郡教官有善本”。这段话说明在北宋曾经有过《梅圣俞诗集》刊板(清梁中孚刻本中宋绩臣有《梅圣俞外集序》)。

  (3)北宋吉州公使库刊本有欧阳修《居士集》99卷。(169)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3)云:“《居士集》五十卷,宋欧阳修撰……卷末有‘熙宁五年秋七月发等编定’一行。……”傅氏又作《宋衢州本居士集跋》云南宋衢州本《居士集》“本虽椠于南渡,而探源仍出于熙宁”。《天禄琳琅书目》(卷3)著录云:“《居士集》八函六十四册,宋欧阳修著。……卷五十后载‘吉州公使库开到《六一居士集》计五十卷,宣和四年(1122)九月记’。……则是书之为北宋刊本,信而有征矣。”

  以上仅是北宋文人集子得以刊刻印行的数个典型例证。加上前代以陶渊明、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为代表的诗集印本的广泛印行,历代与当代的两股印本“势力”在社会上传播售卖,其影响实在不可低估。

  考虑到欧、梅等人在北宋文学革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欧、梅等人对诗歌“平淡”风格追求,是欲借提倡晓易之诗文,改变当前西昆体雕琢过分的弊病。乍一看,北宋诗歌的“平淡”审美取向似乎又与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有了雷同,然而事实上在对前人诗歌作品的审美(解读)接受和继承过程中,宋人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为诗歌在宋代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而他们的“平淡”诗歌理念得以最终确立的原因是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创作成绩及相关诗集印本的广泛传播巩固了自己的文学理念。

  总体来说,我认为“平淡”是北宋文人努力构造的文学理念。在这样一个类似“审美风格”的词汇中,其实蕴含了宋人对于文学的最高目标追求。宋人似乎有意为了与前代有所区别,一直努力将“平淡”这样的文学理念涵盖北宋的诗、词、文等大部分文学样式。我们这里所谈论宋代“平淡”与我们平常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它实则代表的是宋代文人的一种崇高的文学理想,更多地包含了宋人的儒学复兴、文学实用性以及文学的审美趣味取向在内。在宋人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平淡”一词通常与“新奇”、“典雅”、“豪放”、“高致”和“怪巧”结合在一起。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词汇概念中,我以为恰恰涵盖了宋代文学追求“平淡”的丰富内涵。王顺娣认为需从诗歌审美鉴赏和宋诗创作实践两方面把握“平淡”的本质内涵。“平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滞的,而是审美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是动态的。”无论从诗歌审美鉴赏或是创作角度,都印证“宋代诗学的‘平淡’正是矛盾因素对立统一产生的审美张力”(170)。对于这一问题,韩经太也说:“对宋人平淡诗观之特殊指向与内蕴的探究,必将是一种多维视野之透视的汇聚,并且只有辩证的思维理性才能把握其精神所在。”(171)宋诗“平淡”拥有这样的本质内涵,恰恰说明了以传统方法界定“平淡”的困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