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136)

  西昆体之后,太学体以矫枉过正的面貌出现:“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珍,新弊复作。”(《谢欧阳内翰书》)由于风格改变过巨,并不符合北宋文人风格渐变的审美取向,故其虽为古文,却不为当时名士所喜爱。在痛感“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的情况下,欧阳修“思有以救之”(8)。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生逢其时,历史也给了他们“知贡举”的机会,多种因素综合叠加起来,才最终造就了北宋中期古文运动的成功推行。

  二、北宋古文理念的确立

  谈论北宋古文理念的接受和传播及其最终确立,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才是北宋的古文理念以及这些古文理念的来源?

  (一)北宋对前代古文作品(理念)的传播

  我们说过,北宋文学是对晚唐五代以来文学的历史继承。至于北宋古文理念的由来,亦是如此。王水照说:“自赵宋立国至欧阳修及第是宋文发展的第一时期。其间又以柳开谢世(1000)界为两段。宋初40年,由于前代散文发展的惯性与当时特定文化环境的结合,孕育了五代派与复古派的相继产生,其后西昆派崛起,古文派抗衡,从而构成了宋文前期多派并峙、相映生辉的局面。”(9)

  在宋文诸派当中,五代派是北宋最早的文章派别。五代派以南唐降臣徐铉为核心,其羽翼包括陶谷、张昭、张洎、李昉、李至、宗白、吴淑等北宋早期著名的文臣。五代派诸人文章各有特点,但风格靡丽,喜用骈语是其共同特色。宋初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则是柳开、王禹偁。与五代派相反,宋初复古派主张“以宗经尊韩相号召,倡导文风复古而力涤排偶,反对浮丽,强调文章济世致用,关注现实,主张贵实尚散,传道明心,要求语言自然平易”(10)。复古派在柳开、王禹偁相继去世以后,宋文又有新的发展。

  大概在宋真宗祥符、天禧年间,北宋官方又有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为代表西昆派的崛起。西昆派“为文宗法李商隐,贵骈尚丽,讲究辞采声韵,风格富丽精工,宏博典雅,尤以气势为胜”。与此同时,民间也并行存在有以穆修为核心的古文派。穆修的文章基本上“沿溯韩、柳,风格简古自然,明白晓畅,不用涩语奇字”(11)。然而,在新一轮的骈古文较量中,古文派明显仍处劣势。具体事例就是,穆修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校订整理并募资刻印韩、柳文集,亲自在相国寺售卖,而结果并不如意。祝尚书将第二轮骈古文较量中古文派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柳开、王禹偁以及孙何等相继去世……宋初古文运动的主力队伍丧失殆尽,又没有产生足以担当领导重任的后起作家,加之柳开等人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中的严重失误,于是骈文势力重新高涨,进而统治了文坛,宋初古文运动归于失败。”(12)因此,在北宋建国初期宋文派别的对抗中。尽管它们各自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立场,然而,从总体上看,宋初文章中骈体仍占上风,而用骈体写文章,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晚唐五代以来文学观念及审美风尚的惯性影响。所以,谈到北宋古文理念的由来,自然也就是对唐五代以来前人古文观念的继承。当时情形或许正如朱自清所说的那样:“唐末宋初,骈体文又回光反照了一下。雕琢的骈体文和僻涩的古文先后盘踞着宋初的文坛。直到欧阳修出来,才又回到韩愈与李翱,走上平正通达的古文的路。”(13)

  既然北宋初期的古文观念是对前代古文观念的历史继承,那么它继承的是前代哪些人(或作品)的古文观念呢?柳开、王禹偁对于北宋古文创作,乃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柳开、王禹偁的古文创作所接受的基本也是韩、柳的古文观念。柳开(948—1001),字仲涂,大名人。据说,柳开从少年时起就崇拜韩愈、柳宗元,并以“肩愈”、“绍元”自命,但是此人在古文创作实践及理念方面贡献不大。王禹偁与柳开相比,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较大的成绩,其更为北宋古文复新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出于对晚唐五代以来文风的不满,与柳开一样,王禹偁也主张文章要以韩愈、柳宗元为榜样。他在《再答张扶书》一文中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说:“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赠朱严》)由此可见,韩、柳二人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此外,从诗歌中亦可看出,王禹偁对自己的要求是,文学远祖六经,近师韩柳,而诗歌则学李杜。《玉壶清话》(卷4)载有太宗皇帝邀王禹偁侍宴琼林一事。其文载曰:

  太宗独召至御榻,而诫之曰:“卿聪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韩、柳之列,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禹偁泣拜,书绅而谢。

  这个故事似乎说明,即便是太宗皇帝也承认王禹偁的文章应与韩愈和柳宗元同列。柳开、王禹偁之后,到了穆修等人为代表的古文派,其所接受的仍然是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观念。穆修在晚年所写的《唐柳先生集后序》中曾高度地评价了韩、柳古文的成就,并明白地讲述了自己研读和整理韩柳文章的经过。(14)

  穆修以后,欧阳修接过了古文复兴的大旗,其所秉承的仍是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观念。这在欧阳修所著的《书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说明甚详。《神宗旧史·欧阳修传》载:“国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专以声病对偶为工,剽剥故事,雕刻破碎,甚者若俳优之辞。如杨亿、刘筠辈,其学博矣,然其文亦不能自拔于流俗,反吹波扬澜,助其气势。一时慕效,谓其文为昆体。时韩愈文,人尚未知读也。修始年十五六,于邻家壁角破簏中得本学之,后独继摆弃时俗故步,与刘向、班固、韩愈、柳宗元争驰逐。”(15)苏轼也评价说:“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子,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对此,程千帆也说:“欧阳修关于复古革新的理论上承王禹偁,下开苏轼。……在尊韩、学韩方面,和王禹偁一样,他推动韩愈的文学成就,而不同于柳开、石介,一味地着重于韩愈的道统。”(16)这也说明了,欧阳修继承王禹偁即是继承了韩、柳,也即是继承了韩、柳的古文观念。因此,总体上看,北宋对于前代古文作品(观念)接受的直接源头还是对于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作品(观念)的接受。因此,钱钟书说:“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17)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