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91)

  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逾五十,不求仕进,其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伏

  望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谱》)

  说他是一位高标准的儒者,应让他出来做官,如此可以鼓励知识分子,使之以程颐

  为典范,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士风。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

  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

  共目的是让哲宗不再奉行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

  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

  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

  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

  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

  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

  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

  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经筵陈

  说,僭横志分。遍谒贵臣,历造台谏。腾口闲乱,以偿恩仇”。要求把他“放还田

  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

  职回乡。程颐自1088年起,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尽管

  如此,到了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

  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

  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

  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

  留下来)。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

  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火享)四人。”(《二程

  集》中华书局版第347页)

  二、创立洛学宏圣道 传经授业为人师

  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

  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宋史·道学传》说:“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

  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

  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学者。”后来,兄弟二人终

  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

  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

  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灏自诩于“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

  任。”(《二程集》第638页)文彦博称大程子“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

  旁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同上第640页)程颖于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

  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

  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

  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于“洛学”兴起的情况,范祖禹作了如下记载:

  先生(程颢)以亲老求为间官,居洛殆十余年,与弟伊川先生讲学于家,……

  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先生于经,不务解析为枝词,要其用在

  己而明于天。其教人曰:“非孔子之道,不可学也。”盖自孟子没而《中庸》之道

  不传,后世之士不循之本而用心于末,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先生以独智自得,去

  圣人千有余岁,发有关键,直睹堂奥,一天地之理,尽事物之变。故其貌肃而气和,

  志定而言励,望之可畏,即之可亲,叩之者无穷,从容以应之,其出愈新,其学者

  之师也。成就人才,于时为多。(《伊洛渊源录》卷2《门人朋友叙述》)

  上面的记载,概括了“洛学”的兴趣及其特点,同时还指出了程颖作为一代儒

  学宗师的学问、道德风貌和师表范式。

  “洛学”在学风上不像两汉以来的儒生那样,只埋头于对儒家经典的训诂考释,

  而是着眼于根本,追寻其精神实质,着重于对儒学经典之精妙奥义的探索与发掘,

  抓住关键,“直睹堂奥”,从而达到了“一天地之理,尽事物之变”的目的。在学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