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29)

  会归于一,而定其适从。”(《全集》卷36《年谱》)企图通过互相交流来调和两

  家之分歧。淳熙元年(1175年),邀请了陆九渊、陆九龄和朱熹一同到信州(今江

  西上饶)鹅湖寺,进行学术讨论。与会者除陆氏兄弟和朱熹、吕祖谦四人之外,还

  有赵景明、刘子澄、赵景昭等人。

  “鹅湖之会”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即治学和修养方法问题。据

  记载: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

  欲先发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

  不合(同上)。

  讨论一开始,陆氏兄弟便各做一诗以表白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诗中称自己的为

  学之方是“易简功夫”,讥讽朱熹的治学方法是“支离事业”。朱熹听了二陆的诗,

  虽然很不高兴,但仍坚持讨论了三天。最后,由于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讨论

  没有达到预计的目的。鹅湖之会以后,“理学”和“心学”之分就十分明显了。

  所谓“易简功夫”,就是教人先要树立一个基本立场,这就是通过“切己自反”

  来“发明本心”,即所谓“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认为,如果这样做了,即使

  “不识一字,亦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全集》卷34语录上》)。所谓“支离事

  业”,是指朱熹要求通过“格物致知”和“泛观博览”去认识与掌握“天理”的方

  法,陆九渊称此种方法为“支离事业”。在陆九渊看来,“易简功夫”是经得住历

  史考验的“久大”功夫,“支离事业”毕竟是时浮时沉而不可靠的。

  尽管双方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分歧,但他们之间的讨论,仍然是一

  次自由讨论,彼此都能各抒己见,并未出现水火不相容的现象。由于双方都能求同

  存异,互相尊重,自鹅湖之会以后,朱陆二人常有书函来往,交流意见。特别应该

  提到,在鹅湖之会五年之后,陆九渊带领了几个学生去拜访朱烹,当时朱在南康做

  知州,主办了驰名全国的“白鹿洞书院”。当陆九渊到南康时,朱亲率同僚、诸生

  迎接。在此期间,还对陆表示了爱慕之情,为其兄九龄撰写了墓志铭,还特请陆九

  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九渊以《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作了

  精彩发挥,听者无不为之所动,给白鹿洞书院的师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朱熹也非

  赏赞赏陆的讲演,他写道:“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肯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

  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棘然动心焉。”(《朱文公集》卷81)当时,又请陆

  九渊将此次讲学之讲词书写成文,作为白鹿洞书院的一分讲义。

  关于朱陆之间在学术上的辩论,在前面的《朱熹》评传中已有所述评,这里应

  该补述的,是他们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在评价中表现了陆九渊比朱烹更有真知灼见。

  当时的宋高宗赵构把北宋的衰微归之于王安石的新法,他继续了守旧派的成见,支

  持这些人对王安石的贬责。朱赢也极力攻击王安石,陆九渊则不以为然,他在《荆

  国王文公祠堂记》中,赞扬王安石说:

  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其心,洁白之操寒于

  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

  公之志也。”(《全集》卷19)

  在这里,陆九渊对王安石的品德、政绩和学术成就都作了很高的评价。他用

  “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和“洁白之操寒于冰霜”来赞颂王安石的高尚人品,

  用“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赞扬了王安石的学说和政治改革;用“勋绩必

  为伊周”高度称颂了王安石的历史功绩;用“道术必为孔孟”肯定了王安石在学术

  造诣上的重大成就。这个评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浓厚的理学气氛中,无疑是大胆

  而可贵的见解,表现了陆九渊的正直和与众不同的见识。

  陆九渊讲学活动的最盛时期,是他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主管台州崇道观期

  间,这是一个闲差,他有机会回到故里,专事讲学活动。《年谱》记载了当时的盛

  况说:“学者辐揍,时乡曲长老,亦俯首听诲。每诣城邑,环坐率二三百人,至不

  能容,徙寺观,县官为设讲席于学宫,听者贵贱老小,溢途巷。从游之盛,未见有

  此。”(《全集》卷36)说明陆九渊当时的学术活动在社会上影响之大。第二年

  (1187年)他受门人彭兴、宋世昌等人邀请,去到风景秀丽的贵溪县应天山讲学,

  他们在山上修建了精含,聚集了一批学生,定居下来,进行讲学活动。又次年,陆

  九渊见此山状如大象,因改应天山为“象山”。“学徒结庐,先生既居精舍,又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