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9)

  潮。魏国率先变法,李俚“尽地力之教”,编著《法经》,强调保护私有财产,限

  制旧贵族的特权。吴起在楚国执政,将魏国的变法运动带到了楚国。申不害在韩国

  为相,实行改革。齐国则任用邹忌,推行法家政策。但影响最大、最为彻底的则首

  推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这些竞相进行的变法运动,给奴隶制的传统势力以致命打击,

  为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郡县制开始取代分封制,封建官僚制

  度开始取代世卿制度,俸禄制度开始取代世禄制,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生产方式

  正逐渐取代井田制,随着国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政策的实行,新兴的军功地主阶

  级开始出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舞台上。这一切,又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面对战国以来的巨变,士人们提出了治国的药方,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百家争

  呜。孟子时代,对儒家学说威胁最大的是墨子学派、杨朱学派、农家学派,此外还

  有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也是在与这些对立学派的反复驳难、互相攻

  诘中阐发出来的。针对法家的唯利是图、唯力是求,孟子倡言仁义,以王道对抗霸

  道;针对杨墨兼爱、为我之说,孟子强调人伦纲常对于人类的重要;针对许行学派

  的平均主义,市贾不贰的主张,孟子坚持社会分工,强调“物之不齐”的必然性;

  针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孟子坚持仁义礼智根于心……总之,孟子思想是时代的产

  物,我们只有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才能正确地认识它;我们只有将它与

  其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比较,才能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性善论

  人性是什么?这是思想史上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

  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性善的哲人。他的性善论,不但是其伦理思想和“仁政”学说

  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对后世也具有相当大的影

  响。

  孟子开始谈论人性问题,是由与合子的驳难引发的。告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

  给人性概念下了定义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引起了孟子的深刻思考。告子

  人性思想的内容,归结起来,大致有三:

  第一,告子给人性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生之谓性”(《孟子·告子

  上》)。

  第二、他又进一步阐明了人性的涵义:“食、色,性也。”(同上)

  由此,他又得出第三点认识:“性无善不善。”(同上)为了证成这一观点,

  他借助比喻,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子善不

  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性犹杞柳也,义犹囗囗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囗囗。(同上)

  什么叫做人性?“性”概念指的是什么?孟子与告子有一致的认识,更有不同

  的认识。在承认“性”是指人的生性这一点上,孟子同于告子。但是如何评价这种

  生性,孟子却和告子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的人性概念实际含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他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与安佚

  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

  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

  也。(《孟子·尽心下》)

  庞朴通过对长沙马王堆出上的帛书《五行篇》的研究,提出“圣人之于天道也”

  应为“圣之于天道也”。[注]其说既有内证,又有外证,朱熹《四书集注》早已疑

  之,其说可从。

  孟子肯定“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

  佚也”是性,这种性是什么呢?就是告子所谓“食、色”之性、“生之谓性”之性。

  这就是说,孟子也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但是,孟子又认为这种食色之性是天

  然生成的,不但人具有,别的其它动物也具有,因此,它不足以区分人与动物,不

  是人类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不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所以,“君子不谓性也”。由

  此可知,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谓性,有它的特殊意义,这就是指人的特性,人的

  本质。

  这样,孟子所谓性也就有了双层意义:一是食色之性,指人的自然属性,这是

  当时的通说;二是指仁义等道德观念,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质属性,这是君子所谓性,

  是孟子创造的赋予人性的新义。

  对于这两种性,孟子认为它们有不同的来源,是不同的身体器官产物。他说: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

  君子称为性的,反映了人的本质属性的仁、义、礼、智、他认为根植于心,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