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3)

  儒学六期分法,主要是依传统的时代分段法,若就治学风格言,不外乎“义理”、 “考据”二派而已。汉代今文家、魏晋玄学家、宋明理学家,和清朝后期的常州学 派、现代新儒家,即“经学义理派”;而汉代古文家、北朝北学诸儒、隋唐义疏之 学和清代朴学家,俱为“经学考据派”。义理、考据二派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济补。 若发明义理至于空疏,则有考据学家起而为之考事论实;倘考据训诂至于琐碎,则 有义理学家为之提纲挚领,疏通大义。因此在儒学史上,今文学空疏苛繁而有古文; 古文破碎大道而有玄学;玄学虚空而有北学与之抗衡;唐人义疏穷尽枝叶,故有宋 明理学勃然兴盛;理学至于束书不观,故朴学力主无征不信;朴学究心于训诂而忘 经世先王之志,于是常州学派经世、新儒家救世之说大行于天下。义理、考据二派 角力争先,互有胜负,各有千秋。其间落后与陈腐自不可免,但就其积极意义言之, 义理在救世,考据在求实。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求实基础上救世,以救世为目的而 求实,就是今天中国人急待解决的学问。

  二、儒家的经典

  儒家经典,历史上有所谓“六经”、“五经”、“十三经”和“四书五经”之 名。这反映着儒学风格不断演变、内容不断充实扩展的历程。

  1.从六艺、五经到十三经

  六经起源于上古“六艺”教育。《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以乡三物教万 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一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一曰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六德”为思想教育,“六行”为品行教育,“六艺”为才能教育, 概言之则为“德行道艺”。孔子向弟子进行六艺教育,于是论次《诗》《书》,修 起《礼》《乐》,赞《易》,修《春秋》,形成六经。《庄子、天运》曰:“(孔)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即指此 而言。六艺是六种知识技能,六经是孔子从事六艺教育的教材,六经亦称“六艺”。 故贾谊《新书·六术》曰:“《诗》、《书》、《易》、《春秋》、《礼》、《乐》 六者之术,谓之六艺。”今《六经》缺《乐》,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附《诗》 而行;古文家以为《乐经》亡于秦火,六经只有其五,故又称“五经”。汉武帝置 儒学博士,以“五经”为称,原因即在于此。此外,礼分《周礼》、《仪礼》、 《礼记》三书,是为“三《礼》”;《春秋》有《公羊》、《谷梁》、《左传》三 书,是为“三传”。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由于历 代尊经尊传不一,遂有“七经”、“九经”、“十三经”之名。大致说来,后汉始 有“七经”之称,约以五经加《周礼》、《礼记》(或以五经加《论语》、《孝经》)。 初唐有“九经”之名,约以《易》、《书》、《诗》、三《礼》、《春秋》、《论 语》、《孝经》(或以为有《公羊》、《谷梁》,无《论语》、《孝经》)。唐文 宗开成年间(836—840)刻石经,以《易》、《书》、《诗》、三《礼》、三《传》、 《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至宋儒增入《孟子》,遂有“十三经” 之名。宋儒又从《礼记》中分析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为 “四书”,作为修身养性之初阶,与前五经相配,故有“四书五经”之称。历代儒 学之士研究十三经,阐说发挥,有注有疏,汗牛充栋。唐代有《诗》、《书》、 《礼记》、《易》、《春秋左传》“五经正义”及《公羊》、《谷梁》、《周礼》、 《仪礼》四疏;宋代补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经正义。形 成遍注遍疏群经的大型丛书,清代将其合刻在一起,即《十三经注疏》。

  2.五经概说

  儒家经典,与宗教圣经讲述神功异迹、清规戒律不一样,是关于先民实事的记 录,是为人之道和处世之方的教科书。《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 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 化,《春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外,荀 子、董仲舒、司马迁等人都有类似的阐述。概言之,《诗》是用以表情达意,抒发 内心情感;《书》叙述先王政事,具有历史经验;《礼》记载行为规范,节制人的 言谈举止;《乐》煊染和乐之情,激发人类好善之心;《易》阐发阴阳运行,以明 变化之理;《春秋》反映等级名份,实为礼义之大防。六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 共同完成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缺一不可,故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董仲舒亦曰:“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春秋繁露·玉杯》)

  诗 又称《诗经》,为篇三百有五,故称“《诗》三百”。是孔子选编的古代诗 歌总集。儒家认为,《诗》发于性情,内有哀乐之心,则外发于声音言辞,声成为 文字就是诗,音合于韵律就是歌。诗歌就是人们感情的流露,故《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歌咏言。”歌者也许纯粹是感情的流露,但闻之者则可以知民间的喜怒 哀乐,观为政之得失,此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古代有采诗制度, 设行人之官,孟春之月振木择于路,采集诗歌。回朝献于大师,大师协比音律,奏 于天子。王者即从献诗中观知民心政风。《礼记·王制》曰:“王者巡守,命大师 陈诗以观民风。”即此之谓。另一方面,卿士大夫在外交、雅集之时,也常常用诗 来表情达意,这在《春秋》时更是一代文雅风气,故《论语》说:“不学《诗》无 以言。”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 就是古人借《诗》言志的委婉作法。相传古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去其复重,取可 施于礼义者”,上采《商颂》,下尽周室,共“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制为定本。这就是《诗经》的起源和积集过程。六经中,《诗经》是孔子最早整理 的一部经典,《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 千焉”,《诗》排在四经之首。自兹而后,《诗经》传授不绝,形成了气势颇大的 《诗》学。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