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92)

  关于人性,王充著有《本性篇》专门讨论之。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但没有人善恶性的现成答案。其再传弟子世硕主“性有善有恶”,认为启发人的善

  根,“养而致之则善长”;引导人的恶端,“养而致之则恶长”。孟子主“性善”,

  认为人生来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举此

  “四心”扩而充之,则成为世间最美好的道德——仁义礼智。与之同时有告子“性

  无善恶”说,喻性如水,“决之东则东,濯之西则西”。人性亦然,引之善则善,

  引之恶则恶。荀子主“性恶”,认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从而形成人性论上

  性善性恶的分歧。董仲舒提出“性善情恶”和“性三品”说:认为天有阴阳,人有

  性情,“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故性善情恶。孟荀之间的分歧,

  不过知阴知阳,见性见情之别而已。同时董仲舒又提出有“圣人之性”,有“斗筲

  之性”,有“中民之性”。扬雄主“性善恶混”,与世硕同趋。王充历考诸家,而

  独取世硕与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本性》)。形成

  人性善恶的原因是气禀的不同:“禀气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恶也。”(《率性》)

  他根据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和“性相近习相远”二语,推导出人性分三品:

  上智为善性,下愚为恶性,二者皆天生地造,不可移易:“高不可下,下不可高”;

  中智善恶混,可习而改:“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本性》)他认为人性问题十分重要,它是礼义之所生,人治的出发点:“情性

  者,人治之本,礼义所由生也。”(同前)“上智”至善,其言行莫不为善,他们

  制礼作乐,为世师表,但这种天生善人很少,百不能一。“下愚”性恶,当然就只

  有绳之以法了。世间大量存在的是善恶混的“中人”,中人之性可以改变,故需要

  教育,创造优良的环境,他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夫

  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当整个社会环境改造好了,不仅可以

  多出善人,减少犯罪,而且连下愚的天生恶人也有改好的希望:一夫性恶者比木石,

  木石犹为人用,况非木石!”(《率性》)

  王充鉴于“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正说》),因撰《语增》、《儒增》、

  《艺增》诸篇驳正之;鉴于俗儒俗言俗行,故在《超奇》、《程材》、《谢短》刺

  讥之。但是王充对儒家的五经并不非毁,认为是大道之藏,真理所在;对儒家的祖

  师孔孟并不轻蔑,犹奉为圣贤;对儒家理论的许多重要方面尤多发挥;特别是对儒

  学的核心内容“仁义”,更是赞不绝口。他多次说:“国之所以存者,仁义也。民

  无仁义,倾国亡主。”因而呼吁王者“重礼爱义”、“率无礼之民,激无义之士”

  的儒生。在治国方略上,王充认为:“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一日养力。”

  养德即教化,养力即耕战。二者相须而行,国乃大治,“二者偏驳,各有不足”。

  因此他十分反对韩非养力不养德,任刑不任礼的法家想思,特著《非韩》之篇。

  总之,无论就王充所接受的教育,还是就其思想体系,感情色彩来看,王充都

  是一个地道的儒者。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议论风发,文章灿然,是东汉一代大

  儒,也是中国儒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儒。他追求真理,坚持实诚,痛斥虚妄,与盛

  行一时的章句之儒,神异之说大异其趋。有时甚至不免问及儒家圣贤,非及孔孟,

  于是受到传统学者的非议,甚至被现代学者树为孔孟的对立面,这不是肆意歪曲,

  就是一知半解。章太炎先生说王充“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

  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摘,不避上圣。仅得一人焉,可以振耻。”(《检论·学变》)

  实为知人之论!

  (舒大刚 撰)

  主要参考书:

  (1)《后汉书·王充传》

  (2)蒋祖怡《王充卷》

  (3)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

  (4)黄中业陈思林《论衡选译》

  (5)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王充思想剖析》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经学大师 郑玄

  (127——200)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

  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

  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