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03)

  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

  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老子博古知今,带孔子实地考察,启发孔子明白周公为圣人、周称王天下的道

  理,并指明孔子多年奔波碰壁、失败而不得志的原因。孔子受到这些重要的教导,

  回到鲁国,名声大振,慕名求学的人达到了三千人。儒家圣人孔子尚且师传于道家

  老子,这就把儒学与道家在学术上联系到一起了。也为他把道家思想融进儒学找到

  了根据。接着,王肃就用道家的无为学说来改造儒家的天道观。他在《孔子家语·

  大昏解》中,借孔子之口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

  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这就是说,天道像

  日月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永无止境,万物的形成正是无为的结果,体现了自

  然而然的作用。这里的道,已不是孔子的道德、学术或方法的道了,而是老子的道。

  它包含宇宙规律,它是永恒的,绝对的道,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它能造就万物,贯

  通一切而无穷。既然天道无为,那么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也不是天道强加给人们

  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要顺应天道的无为来治理国家。他反对经学中关于

  天命的说法,认为人类社会中一切丑恶的现象,就是没有实行无为而治的结果,是

  人们自身造成的,而不是天道的作为。王肃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回答“国

  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的问题时,就明确地指出“存亡祸福皆己而

  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并以历史上的纣辛为例,说明“不修国政”,迷信天命,

  最终必将灭亡。因而“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知此者,至治之极也。”

  (俱同上)这就强调了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清除了郑玄注中的迷信思想。

  人在治理国家时要效法天道的无为,这正是老子所主张的。而这种“无为”,

  却是要人们不去做违反天道的事,把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强加给社会,而要正视人

  类正当的基本生活要求。他借子思之口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

  也。”(《孔丛子·杂训》)利欲本是人们的正当要求。“人之可使,以有欲也。

  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丛子·陈士义》)

  统治者应当尽可能顺应人们的欲望,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

  环境。这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显得尤其重要。这实际

  上也是寻求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统治者来说,正应“无为”而治,又不

  可一味追求自己的嗜欲。他说:“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

  必无以名誉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孔丛子·抗志》)如果国君首先去

  其利欲,以免伤民,则天下、名誉皆可得,如果继续贪多索求,嗜欲无厌,不仅一

  统天下不能得,名誉丧失,还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他认为:“鸟穷则啄,兽穷

  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孔子家

  语·颜回》)如果以穷民力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必然要反抗。“凡夫之为奸邪

  窃盗历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节制的搜刮,使老百姓难以生存。

  他们只会挺而走险。“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孔子家语·入官》)

  统治者的胡作非为,迫使老百姓不得不造反。这时,如果对老百姓又滥施刑罚,其

  结果必定是“罚行而善不反,刑张而罪不省。”(《孔丛子·刑论》)只会弄得社

  会更加动荡不安。所以,从当时的社会实际来看,尤需“无为”而治。要爱惜民力,

  才能求得社会安定,进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

  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这恰恰

  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成为正始年间玄学以道家思想为本的重要

  过渡,也可以说是学术风气转变的先导。

  五、崇德重才 安邦治国

  王肃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学说之中,又遍注众家经典,目的是借儒家学

  说的传统影响力,宣扬他自己的安邦治国的思想。面对三国鼎立,亟待统一,安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