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18)

  代,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保障。所以说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是社

  会和自然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是上下有礼、等级不可逾越;一方面是君敬臣忠,仁

  民爱物,万邦协和。所以礼不只是礼仪和制度,而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

  化是儒家思想的主干,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达二千年,就是因

  为这种文化起到长期稳定社会的作用。

  礼是儒家政治的核心,其余诗书乐的文化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共生的。《周易》

  用以讲哲学,《诗经》是文学,《尚书》、《春秋》是历史,在儒学看来,都是论

  述和阐扬先王治道的。陆德明评《诗经》说:“王者巡守则陈涛以观民风、知得失,

  自考正也。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乎诗”。诗是艺术,

  他把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理想通过笺注的形式加以发挥,让人们在一种审美感受

  中达到“厚人伦、美教化”的目的。

  儒家重进取,他推动知识分子献身社会,为王者的治国平天下而建功立业。儒

  家也重理想,他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君圣臣贤的尧舜之治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使一代

  一代的儒学家为之沤歌,为之信仰。而现实的封建社会和君主专制,却一再暴露出

  私天下的君主政治的黑暗和卑污。于是儒家又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可进可退的策略。作为不得志于仕途或者不满于现实政治的士人的退隐哲学,则

  有道家老庄的返归自然、清静无为。魏晋玄学家所谓息隐林泉,是在自然和艺术的

  审美中,寻找人生的寄托,他们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既是对现实政治

  的逃避,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进则儒、退则道,是士人的

  基本特征,儒道二家,都是士大夫的精神支柱,人们称这种文化现象为儒道互补。

  从统治者的立场来说,道家的清静无为又可以演化成“无为而无不为”的君人南面

  之术,也与儒家的治道可以互补。

  陆德明继东晋南朝玄学流行之后,又经历了几个朝代变迁的人事沧桑,对于道

  家思想这些方面的作用是有深刻认识的。他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评论《老子》思

  想说:“班回云:‘道家者流,清应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

  因为释儒家经典,主要是为治国平天下服务的,所以他首先阐述了《老子》思想对

  “南面之术”的治道的功用。同时,他也赞扬庄子独立特行的高尚人格:“时人皆

  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子》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

  然,无为齐物而已……庄生宏才命世,词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玄,故后

  人增足、渐失其真……惟子玄所著,特会庄生之旨”。他认为郭象(子玄)对《庄

  子》的注解“特会庄生之旨”。因为郭象注把庄子的齐物、逍遥、返归自然,与儒

  家的礼乐刑政纲和起来,提出“名教即自然”的口号。这表明陆德明自己的思想,

  也有儒道兼综的倾向。

  在宇宙观上,陆德明接受了道家的“道生天地”的观念。他在《老子道德经音

  义》中注释说:“道,生天地之先。德:道之用也”。道家的道是宇宙本体,不同

  先秦儒家讲的道,只是道德伦理的文化根本。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儒家引入了与

  道相关的理的概念,才使道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和《老子》的道相关联的是“无”

  的概念,因为道是不可见、不可名的,所以道又是无。魏晋玄学中,王弼从其中发

  挥出了“无能生有”的哲学思想。陆德明对玄学家发挥老庄的“谈无贵辩”,采取

  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的态度。

  首先,他对豪门世族不学无术的清谈表示反感。在《庄子·天下篇》注中他发

  挥说:“郭生前叹豪梁之涂说,余亦晚睹贵游之妄谈,斯所谓异代同风,何可复言

  也。”“贵游之妄谈”,指那些豪门贵族的附庸风雅的清谈,既无学术,又无思想,

  不能不“妄”。然而,他对《庄子》书中的“谈无贵辩”,却采取肯定的态度。认

  为在他的貌似玄虚的言辩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庄生振徽音于七篇,列斯文于

  后世。重言尽涉玄之路,从事展有辞之叙,虽谈无贵辩,而教无虚唱。然其文易览,

  其趣难窥,造怀而未达者有过理之嫌,祛斯之弊,故大举惠子之玄辩也”。(同上)

  “虽谈无贵辩而教无虚唱”,这里的“教”应该是魏晋玄学常指的名教。也就是说,

  庄子的虚无和儒家的政治伦理——名教,并不矛盾。实际上,庄子的哲学讲的是人

  生哲学,探讨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他之所以能“齐物”、“逍遥”,是因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