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2)

  时也博得“敦诗书、说礼乐”的美名。可是作为平民子弟,要想进入上流社会,就

  必须首先学会六艺,才可望获得进身之阶。子夏“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子张》)即指此也。对白衣出生的孔子来说,当然只有走“学而优则仕”的道

  路了。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若用之,吾则从先进。”

  (《先进》)亦是不得已的选择。可是,这在根本没有任何教育设施的当时,平民

  子弟要实现“先进于礼乐”又何其难哉!但是孔子却成功了,经过他自己的努力,

  成了学问渊博的智者,道德高尚的圣人。他以社会为学堂,以生活为教材,以众人

  为师友。克眼了没有学校,没有教材,没有教师的重重困难,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自学成才的光辉典范。孔子从“十有五志于学”开始,一生坚持学习,直到老年,

  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关于孔子刻苦事学的

  事迹,历史上有许多记载,他自己也有很多自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树立追求大道的远大理想,克服生活上的物质欲望。常以“君子谋道不

  谋食”(《卫灵公》)自勉,“食无求他,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他批评那种既欲求道,又怕吃苦的人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矣!”(《里仁》)他不讲享受,唯道是谋的精神,在当时的鲁国是独一无二的。

  他曾自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其次是谦逊好学,人人为师。他一生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同上)。

  不仅要向比自己多识的人学习,还要善于向比自己低下的人学习。在他眼里,处处

  有学问,人人可为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

  改之。”(《述而》)在任何一群人中,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取法的老师,只要留

  意就可得到教益,即使是不善的言行,也可从反面受到警醒。他成才后,有人向弟

  子子贡打听孔子的老师,子贡说:“仲尼焉不学,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却实不是虚美之辞。他知识渊博,技能全面,正是他无所不学,学无常师的结果。

  他曾学琴于师襄,学少吴氏职官于郯子,学乐于弘苌,相传孔子还向比自己小得多

  的项橐请过教,流为千古佳话。他还注意从生活中学习,“入太庙,每事问”,有

  人不理解说:“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进太庙,每事问。”孔子问答说:“这就是

  知礼呀。”(《八佾》)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就是聪明人,知道自己无知又能积极求

  知的人就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固然可学,而且草野之民、

  蛮夷之人也同样值得学习。他主张“礼失而求诸野”,又说“天子失官,守在四夷”。

  因此有必要向民间和夷狄学习。他曾向“鄙夫”叩问过,向东夷之君学过礼。“文

  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肖者识其小者”(《子张》)。不捐细流成大

  海,转益多师是我师。每个人只要善于学习,随处都可获得知识,滴水成河,积腋

  成裘。

  其三是学思结合,明辨审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他不仅好学,而且好思,学思结合。《中庸》又载孔子说:“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是孔子归纳的从求知

  到实践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中“学”和“问”是广泛地吸收信息,产生感性认识的

  阶段;“思”和“辨”是对信息进行思考,包括归纳、分析、推理、演绎等思维过

  程,产生理性认识的阶段;“行”则是将认识贯彻到实践中去的阶段。孔子本人就

  是学与思与行相结合的典范,他从来不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

  能从极平常的事物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和真理。孔子学琴于师襄,一个曲子

  弹了十日,本已十分熟练,师襄说:“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

  曲子的韵律,还未得其技巧。”又过了十日,师襄说:“技巧已经很熟练了,可以

  学新的了。”孔子还是说:“我还未知其主题。”等主题表现出来了,他还不肯学

  新的,说:“我未能想见作者之为人。”又过了十日,突然有一天,他肃穆深思,

  幽然远眺,意味深长地说:“我得其为人矣!其为人也,黯然深思,欣然远视,眼

  波深邃,仿佛是君临天下的王者!这不是周文王还是谁呢!”师襄一听,离席再拜,

  连忙称是说:“对呀对呀!我老师说这就是《文王操》。”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