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21)

  阜县男,转任给事中。给事中乃门下省要职,掌封驳政令,议论得失,颖达随侍皇

  帝左右,倍见亲信。屡迁国子司业,祭酒,掌管一国教育。唐太宗对孔颖达寄以厚

  望,将储君的教育委与他,任他为太子右庶子,与左庶子于志宁一道,共同掌教太

  子李承乾。孔颖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无奈太子承乾爱好声色,漫游无度,足智

  饰非,不听劝教;又因大宗偏爱魏王李泰,酿成嫡庶相争之祸。承乾被废后,其他

  东宫属官多被黜退,唯孔颖达、于志宁等由于平时对承乾犯颜直谏,尽心尽职,太

  宗于是对他们却奖赏有加,信任如故。

  作为当年秦王亲信的几个文臣之一,孔颖达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不像房杜诸

  人,功业卓著,位至公卿。他在太宗朝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政治,而是在文化事业。

  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每遇朝廷议论礼历、商榷经义,他常发高论,多被采纳。

  他曾与魏征、颜师古等修订《隋书》,有“良史”之称,被加位散骑常侍;又修订

  五礼,进爵为子。贞观十四年(640),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

  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

  口如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

  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

  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

  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孔颖达在经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诏编纂《五经正义》,为经学的统一和汉学的

  总结做出卓越贡献。如前所说,中国儒学从西汉开始便流派众多,师说不一。当时

  《诗》分齐、鲁、韩三家,《书》分欧阳、大小夏侯,《礼》有《仪礼》、《礼记》,

  其中《礼记》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谷二传,

  公羊又有颜、严之学。经学史上称这些分歧为“师法”。后来经师又在师法的旗号

  下更生异说,于是又分出“家法”,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种专家之说。就像树干分枝,

  校又分枝,枝叶繁茂,渐失根本,经义难明。故有“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

  之叹”。后来古文畅兴,纠葛更生。《诗》有毛传与齐鲁韩争雄,《易》有高费与

  施孟争胜,《春秋》有左传异军突起,《礼》又出现《周礼》与分高低,《书》又

  得壁中古文十六篇。其间经本有无,卷国残全。文字今古,师说歧异,种种分歧,

  更扰得经学讲坛迷雾重重。企图解决经学分歧的统一工作,孔颖达以前共有三次,

  一是西汉宣帝有石渠阁大会,二是东汉章帝有白虎观之议,三是东汉末郑玄不讲家

  法,遍注群经。石渠阁之会,重点讨论今文经内部师说繁粹的问题,讨论结果,不

  仅没有统一师说分歧,反而增立博士,加剧了经学内部异说的产生;白虎观之议,

  重点讨论今古文分歧问题,结果著为《白虎通》,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加西汉谶纬

  迷信统一意识形态,对古文经说的优秀内容无所取正,这同样达不到学术统一的目

  的。因此白虎观会议后,古文经学不仅没有歇息,反而从者更多,成就日丰。郑玄

  兼通今古文,而以古文为依归。他起而遍注群经,杂采今古文,今古文之异才日渐

  消亡。但是郑玄经注也未臻完善,学者多攻其所短,至西晋,王肃又重注群经,与

  之抗衡,并借用王朝力量立为学官,遂有“郑学”“王学”之争。随着南北对峙局

  面的形成和玄学的兴起,于是又出现清谈“玄学”与传统“汉学”、博学”与“北

  学”的分歧。在学术风格上,南学主义理,重创新;北学主典实,重故训。南朝治

  经《易》尊王弼注,《尚书》用东晋出现的伪孔传,《左传》则用杜预集解;北朝,

  《周易》《尚书》用郑玄注,《左传》用眼虔注。《毛诗》、《礼》南北同尊郑注。

  此其大致。当时南北王朝并未明确将经注定为一尊,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行方便,

  从其所好。特别是在南北势力交会之处,更是南学与北学混,义理与典实杂。这样

  就给后生学习,经义取正,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之时,倒还可以容忍,

  但天下统一之后,特别是自隋王朝设立郡国之学以养士,开设明经、进士科取才以

  后,没有一个统一的经解作教材和课试标准,势必给教育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史载隋文帝下令考试国子学生,准备择优录用,可是“自正朔不一将三百年,师训

  纷给无所取正”(《隋书儒林传》),众博士无法评出考卷。有鉴于此,唐太宗下

  令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注疏定本。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