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50)

  论,以发展儒学,弥补儒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他的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复性书》

  中。

  四、融儒佛之说 著复性之书

  李翱的《复性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作成于29岁之时。这是李翱哲学思想

  的代表之作。在《复性书》中,他阐述了一个以《中庸》为传授中心的“道统”。

  他说:

  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轲曰:

  “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

  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节行、文章、章句、威仪、击剑之

  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岂复之时邪?

  他认为儒家的性命之学,到秦汉以后就趋于废缺,至唐代衰落到了“极于剥”

  的地位,儒家的“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他以《中

  庸》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旁采《易传》、《大学》、《乐记》等儒学经典,综合老

  子的“复归”、庄子的“心斋”以及佛教禅宗、天台宗的部分思想,建立了自己的

  心性学说。

  1.性与情的关系。

  李翱的《复性书》是从阐述性、情关系着手展开论述的。性、情问题虽然是儒

  家的旧话题,但李翱将它特别加以提出和发挥,既区别于先儒,也与同时的韩愈不

  同。第一,性者天之命,情者性之动。

  李翱在《复性书》中,开章明义地说: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

  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七者循环而交来,故

  性不能充也。

  他把性、情这一对范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说:“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

  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也就是说,性是与

  生俱来、普遍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之中的,圣人与几人(百姓)是没有差别的。所

  以他又说“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而且“人之性皆善”,用孟子的话来解

  释李翱所谓的“性”,就是“善端”;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李翱所谓的“性”,就是

  “佛性。”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与李翱所谓“百姓之性与圣人之

  性弗差”相参照。至于七情,是先天之“性”被蒙蔽而有所惑而产生的,所以说

  “情者性之动也”。

  第二,性与情不相无。

  性与情虽然有如此巨大的差别,但性与情是互为体用的,性情相生。他说:

  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

  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情”是由于“性”被蒙蔽而生,那么它就不是平白无故从天而降的,它与

  “性”相辅相成。而且“性”也离不斧“情”,一般人的“性”往往为“情”所昏,

  只有将覆盖在“性”上的“情”拂拭而去,“性”才会明朗,所以说“性不自性,

  由情以明”。由此我们不禁想到禅宗北派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的著名

  偈语。

  第三,性善情恶,性情相对。

  李翱虽然承认性情相生,但认为“情者妄也,邪也。”又说:“人之性本皆善,

  而邪情昏焉”。所谓情,他认为是“嗜欲爱憎之心”,只有这种妄情熄灭,本性才

  会清明。只有“情”才会“为不善”,而“性”是绝对“善”的。李翱在《复性书》

  中,有时把性、情完全对立,认为性是恶,是邪,认为“情不作,性斯充矣”;有

  时又说“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承认“情”也不完全是恶,也有善的成份。

  这样,论证上显得有些混乱和前后矛盾。虽然如此,李翱还是基本上否定“情”的。

  第四,圣人与凡人的区别。

  在李翱看来,圣人之“性”与凡人之“性”是没有差别的。在《复性书》中,

  他以问答体的形式写道:

  问曰: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曰: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

  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

  也就是说,凡人之“性”与圣人之“性”都是先天具有的,所不同的地方在于,

  圣人得到这种先天之“性”,没有被嗜欲好恶等邪情所污染,所以是纯粹的“性”。

  至于一般的凡人,“性”被嗜欲好恶所蒙蔽,即有七情六欲笼罩在“性”上面,所

  以“性”是不纯洁的,不清明的。

  那么,圣人有没有“情”?李翱是这样回答的:“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