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38)

  与此相应,他又认为天理是“义”,人欲是“利”,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就是仁义

  道德同利欲的对立。朱熹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历史观,提出了“王霸义利之辩”和

  “理欲之辩”。朱熹认为,决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心的好坏,其关键是帝王

  心术的好坏。在他看来,夏商周三代的帝王继承了尧、舜、禹相传之密旨,其心术

  最好,所以他们“惟有天理而无人欲”,社会上一切都是光明的,至善的王道政治;

  三代以后,天理失传“汉唐之君,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同上卷20《[附]寄陈同

  甫书》)。此后历史便走上黑暗,社会历史陷入混乱局面,前者天理流行,为义,

  是王道,后者人欲横流,是为利,为霸道。按照朱裹的观点,历史的演变是后退的,

  人们品质愈往后愈低,因为三代圣人心传的道统失传了。因此,要挽救社会倒退的

  危机,就只有从“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入手。

  与朱熹针锋相对,陈亮从他的“道不舍人”的观点出发,批判了朱熹历史倒退

  论,他说:“夫不为尧存,不为舜亡者,非谓其舍人而为道也,若谓道之存之非人

  所能与,则舍人可以为道,而释氏之言不诬矣”(同上《又乙巴春书之一》)。在

  这里,陈亮强调了社会规律不能“舍人而为道”,即不能离开人的活动。这是针对

  朱熹认为三代君主能按尧、舜、禹所传的“道统”办事,实行“王道”,汉唐以后

  的君主不按“道统”办事而行“霸道”而说的。他认为,道是不会中断的,因为它

  不能离人而派灭,如果朱熹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就“使千五百年之间成一大空缺”

  (同上《又乙巴春书之二》)。如此,则“道于何处而常不息哉”(同上《又己已

  春书之一》),他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认为三代以下不仅不是混乱的黑暗时代,而

  且认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而人物赖以生息”

  (同上《又甲辰答书》),他们使国家统一,使经济文化得以空前发展,其“大功

  大德因已暴著于天下”(同上卷《问答》),他用历史事实的铁证,有力地驳斥了

  朱熹的倒退历史观。

  在陈亮看来,“义”与“利”或“天理”与“人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从来

  就是相互并存的,所谓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从来就是交杂并用的,根本不存在

  “三代以上”和“汉唐以下”的绝对不同。他有一句名言:“功到成处,便是有德;

  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宋元学案》卷 16《龙川学案》)。他认为王霸、义利之

  间也不存在着绝对对立的鸿沟。这就是他对三者关系的正确结论。从这个观点出发,

  陈亮认为,既然“义”和“利”可以统一起来,那么所谓“天理”和“人欲”也不

  是绝对对立的。他认为,物质欲望是人的天性,不应忽视,统治者对其不能强迫禁

  止。只能“因其欲恶而为之节而已”(《陈亮集》卷3《问答七》)他主张统治者应

  用赏罚的手段使为善者得到富贵尊荣,为恶者受到危亡困辱,这就是顺应人的天性,

  对人们的利欲进行正确控制,而不要从根本上对出于人之天性的利欲要求加以禁止

  和否定。与重视“事功”的思想相联系,陈亮认为“顺民之心,因时之宜”这才是

  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王霸”“义利”问题上,陈亮对理学的批判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南宋时代,

  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四、崇高形象 声誉历代不衰

  疏枝横玉瘦,小事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白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里藏。

  王运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卷17《梅花》)

  陈亮一生,忧国忧民。他那种为坚持抗金,为振兴和统一国家、百折不回,不

  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上面这首诗,实际上

  是借花抒情,表达了他高尚,乐观的精神和卓然超拔的意境,欲“传春信息”,不

  怕“雪里藏”的千古绝唱,正是陈亮一生崇高形象的生动写照。他力主抗战,反对

  腐败,提倡革新,批判理学。

  陈亮的同乡,诗人王柏心在《龙川集跋》中说:“夫龙川先生天下士也,以豪

  杰而有志圣贤,坎唤不迁,乃用文章显,虽阅百世,其光芒魄力如雷霆虹电,犹挥

  霍震烁于霄壤……读其书而慷慨奋发、遗弃萎琐卑陋,卓然思自跻于高明光大之域,

  则其有功于人心学术也”。这一评论,恰如其分地描绘了陈亮的高大形象和不朽功

  绩,任何历史人物,其言其行不仅在他生前要受人们的毁誉,更重要的是要受历史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