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75)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

  《五经臆说》”。这就是后人盛称的“龙场悟道”。王守仁顿悟之“道”,即吾心

  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这便否定了朱

  熹“求理于事物”的认识途径,肯定了“吾性自足”,而“求理于吾心”,就是

  “圣人之道”。从此王守仁开始发明“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为其“知行合一”说

  的创立准备了理论基础。龙场悟道,正是王守仁由否定朱程理学而飞跃到建立自己

  的学术思想体系之关键、为他大步迈进明代新儒学的巍巍殿堂开辟了道路。

  经过龙场悟道这次思想飞跃,王守仁消沉苦闷的心境一下豁然开朗,由此焕发

  了主观精神。他鉴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落后,便教之范土架木以居。随后,居民们

  特意为王守仁建造了龙冈书院,他便在此授徒讲学,常常与诸生秉烛讲习,乃至通

  宵达旦,乐此不疲。其《诸生夜坐》诗云:“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

  兴,千载相与谋。”王守仁教育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其独立人格,曾亲手制订教条以

  训示龙冈诸生,要求他们立志、勤学、责善、改过,关键就是要学会“做人”。诸

  生多为中土追随守仁求学之士,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给守仁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他以“心与理合而为一”和“求理于心”的新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大胆否定程朱道

  学的一些学术成见,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否定程朱道学的死板说教,深受四方

  学子所欢迎。

  正德四年(1509),王守仁38岁,在讲学中正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命

  题,成功地迈出了独创心学思想体系的第一步。由于他声名闻于远近,贵州提学副

  使席书前来拜访,请求赐教以辨朱(熹)陆(九渊)异同。王守仁“不语朱陆之学,

  而告知以其所一悟”,席书一时还疑惑不解,只好暂且离去。第二天又来请教,守

  仁“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使席书渐渐有所领会。如此往复数次,席书方才

  恍然大悟,十分感慨地说:“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辨

  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这年十一月,席书聘请王守仁主讲于贵阳书院(文明书

  院),自己亲率州县诸生以师礼事之。席书常常到书院与守仁论学,两人设问答疑,

  多至深夜;从而结下了没齿不忘的友谊。王守仁在贵阳书院首次公开讲论“知行合

  一”之说,对四方学者影响很大,贵州之士也由此始知有心性之学。

  七、倡“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离开贵州,结束了三年居夷处困,百难备尝的痛

  苦生活。三月升任庐陵县知县,“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八月,刘

  瑾伏诛,王守仁被提升为京官。十一月,他入京晋见皇帝,馆于大兴隆寺,与黄绾

  结识为友,又和湛若水终日共学。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其时,

  王守仁与黄绾、应良谈论道德修养实践功夫,初步揭示“良知”宗旨以说明“知行

  合一”的本体。

  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守仁调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曾与王舆庵讨论朱

  学与陆学之异同。王舆庵和徐成之二人对朱陆之学争论不决,王守仁以书解之曰:

  “……今晦庵之学,天下之人,童而习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于论辩者。而独

  惟象山之学,则以其尝与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篱之……故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

  象山一暴其说,虽以得罪无恨。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

  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使晦庵有知,将亦不能一日安享子庙庑之间矣。”

  在王守仁看来,朱熹和陆九渊,虽然其学说各有不同,但都不失为圣人之徒。因此,

  他决心为陆九渊辩诬,以发扬陆学为职志。二月,王守仁担任会试同考官。僚友方

  献夫时为吏部郎中,其官位高出守仁之上,当他一旦听到王守仁论学,深有感悟,

  随即执蛰于门下,虚心拜师求学。

  同年十月,王守仁又升任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其时湛若水亦调任安南。守仁忧

  虑圣学难明,又深感缺少师友之苦。他在赠别湛若水的书信中说:“予之资与甘泉

  (湛若水)多矣。甘泉之学,务求自得者也……吾与甘泉有意之所在,不言而会,

  论之所及,不约而同,期于斯道,毙而后已者,今日之别,吾容无言?夫惟圣人之

  学,难明而易惑,习俗之降愈下而抑不可回、任重道远,虽已无俟于言,顾复于吾

  心,若有不容已也。”他仍以倡明圣学为己任,虽经岁月消磨而其志弥坚。

  正德七年(1512)三月,王守仁升为考功清吏司郎中。这“年,有穆孔晖,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