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34)

  孟子认为,“人和”即民心为王天下之本,而仁政又为争取“人和”之本。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这就是孟子主张以“仁政”而王天下的逻辑

  论证。

  孟子不但提出和论证了“行仁政而王”的主张,而且还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具体

  的政治、经济政策。孟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置民恒产论。孟子认为,要实行仁

  政,首先就必须由国家向百姓提供一份赖以生存的、为生活所必需的产业作为物质

  基础。因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

  上》)。他置民恒产的方案是:所谓“恒产”,具体说是指维持一个八口之家(包

  括一个男丁和他的父、母、妻以及四个子女)的农户的生活所需要的耕地、住宅以

  及其他农副业生产资料。它们是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若干株桑树以供养蚕织帛,

  还有若干鸡、猪、狗等家畜。孟子认为,有了这种“恒产”,每个农户就可保证老

  年人个个穿绵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而仁政的基础就奠定了。

  为了实施民有恒产的计划,孟子又提出了恢复井田制度。第一,把耕地划为井

  字形的方块,每井九百亩,每块百亩,中间的百亩为“公田”,周围的八百亩分给

  八家农户作为私用,使八家“皆私百亩”。第二,八家农户提供劳力地租,“同养

  公田”即共同耕作公田,在完成公田的耕作任务后,才能干自己私田上的农活,即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第三,各农户“死徙无出乡”,永不离开家乡,并按

  井编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一有盗贼,

  共同防御;一有疾病,互相照顾,形成一个亲爱和睦的小农经济社区。第四,这种

  “九一而助”的井田制度只适用于“野”,至于“国中”即城内和近郊则不划并地,

  而实行“什一而使自赋”,即由土地的所有者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第

  五,这种井田制度还得“润泽之”,根据实情进行适度调整。

  在先秦诸子中,关干社会分工、交换和商品价值的论述,孟子是最为精彩的。

  他批判了许行否定社会分工、交换的观点,提出: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有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

  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

  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肯定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性,而且认为脑力劳动

  同体力劳动的分工与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一样,都是一种“通工易事”的关系。这

  样,孟子就从生产分工的必然性推论出阶级分工的必然性。

  人们公认孟子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高峰。但人们所认为“高峰”的那些

  民本思想,如果严格分析,其实并不是民本思想,而是地地道道的朴素民主思想。

  平等精神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必然前提,因而是民主思想的应有之义。孟子“道

  性善”,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种天赋道德论在认识

  论上虽然有欠妥之处,但在政治观上却颇富于进步意义。因为承认人在生性上是一

  样的,而且都是善的,这种天赋平等观为老百姓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孟子看来,“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

  娄下》),在人格上普通百姓与圣王是平等的。在政治上君臣也自应平等、对等。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堂高数仞,榱题数

  尺,我得志,弗为。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

  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

  何畏彼哉?”(同上)士可以德藐诸侯,这实际是以土与诸侯的政治道德平等作为

  前提的。

  对于国家的治理,孟子认为不但君主有责百姓也有责。舜、傅说、胶鬲、管夷

  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的是农,有的是工,有的是商,有的是游民,有的

  是奴隶,但孟子认为“天”都可以“降大任于是人”(《孟子·告子下》),不仅

  可以为贤相,而且还可以为圣君。这实际是承认了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基于政治平权、人格平等的观念,孟子在君臣关系上作了许多精彩的论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