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60)

  孙,应当没有疑问,即便是晋大夫,也不影响他的周室血统。

  楚汉相争,扬雄的先人们为避战乱,又溯江而上,“处巴江州”,巴郡江州即

  今四川重庆。避乱时期扬雄祖先都没有事迹可述,直至其五世祖扬季稍起其家,官

  至庐江郡太守。庐江郡在今安徽庐江县。汉武帝元鼎年间,扬季因逃避仇家迫害,

  弃官,“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郫即今四川郫县,附近郡邑成都,故本传

  又说他是“蜀郡成都人”。今郸县境内犹有扬雄墓、子云亭等遗迹,刘禹锡《陋室

  铭》所咏之“西蜀子云亭”即指此。民国《乐山县志》引《名胜志》《屏山县志》

  《方舆考略》《蜀水经》说:“子云,江原人。初迁沐川;继迁健为,居子云山,

  在键为东南十五里,扬雄故宅在焉;再迁成都金花寺。”并按:“当云:再迁乐山,

  四迁成都。”此外,扬雄有《绵竹颂》,今绵阳市又建有子云亭。似乎扬氏入蜀後

  曾屡迁其居,踪迹几遍川西各地。

  扬季来到郸县,再度成为普通平民:“有田一廛,有室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一廛即一百亩。《孟子》:许行对齐王“愿受一廛以为氓”;晁错《论贵粟疏》说:

  “今农夫五口之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见一廛土地,在地

  广人稀的古代社会实在是个小数,仅是战国秦汉时期五口之家维持生计和提供赋役

  的起码条件,属于普通自耕农家庭,还够不上“小地主”的水平。杨氏人丁也很单

  薄,雄云:“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无它扬于蜀”。在那个重资产、讲族

  势的社会里,一个产业甚薄、人丁不旺的普通人家,要在人地生疏的环境里生存下

  来,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来王充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扬家不通,卓

  有子云。”(《论衡·自纪》)正是指的这一情况。

  扬雄之时,家道仍无丝毫改观。自序说:“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

  又作《逐贫赋》云:“扬子适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

  贫且窭。”有人将此赋叙入扬雄晚年,不确。赋明云“左崇山,右旷野”,正是他

  隐居于岷山之南,卜处于成都平原之间的情景。此时他穷困潦倒,与乞儿为伍,

  “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餮。”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

  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顶风冒雨,亲操耒耜,参加生产劳动:“身服百役,手足

  胼胝;或耕或籽,沾体露肌。”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但是,他胸有大志,以圣

  人之业自任,不以产业为意,“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对“既贫且篓”

  的家道,处之“晏如也”。他一心研读“圣人之书”,非此无所嗜好。如果说西汉

  初期的董仲舒是一个“三年不窥园”“志在经传”富而好礼的纯儒的话,那扬雄就

  是一位“忧道不忧贫”的君子,是“饭疏食饮水”亦乐在其中的颜回似的“癯儒”。

  根据扬雄自述,其为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

  不见”。章句是西汉今文经治学特点;训诂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特点。扬雄不讲章句,

  只究训诂,开创了朴实的古文家风。今文经学者,世守师说,规规以师法章句为意,

  不敢越雷池一步;古文家则主张博览泛观,东汉时期的古文大师,如桓谭、班彪、

  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览群书”,以此为法。可见冲破西汉今文章句,开创东汉

  古文家法,正是扬雄首开其端。二是深沉好思,清静无为。自序说:“为人简易佚

  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

  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简易佚荡、清静无为、少嗜寡欲、淡漠荣利

  等等,是其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扬雄为人清高,不事俗品:“自有大度,非圣

  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是一个好学、深思,同时又有高尚修养

  的儒者。而这些,都得益于他的老师严君平。

  严君平[注],名遵,君平乃其字也。成都人。博学德高,隐于市井。“专精

  《大易》,沈于《老》《庄》”[注],是一位民间的道学高人。《汉书》说君平汉

  末卖卜成都市,借卜筮来宣扬正道,启人善心:“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

  顺,各因势利导之以善。”淡薄荣利,以道学为乐,每日才阅数人,“得百钱足以

  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班团还说:严遵“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

  (庄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

  贤者称君平德。”[注]扬雄《法言》中亦有严君平的赞辞:“蜀庄沈冥,蜀之才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